话音未落,数十个百姓已涌进粮仓,锦旗上“粟米护民”四个大字被晨光染得发亮。

“郡主!陆将军!”为首的老叟颤巍巍地跪下,“谢谢你们救了粮囤,救了我们的命!”

温南枝慌忙扶起老叟,看见他手中捧着的陶罐:“这是……?”

“是老婆子煮的粟米羹,加了莲子和蜜枣。”老叟抹了把泪,“你们一定要尝尝,这是我们扬州百姓的心意。”

陆澈接过陶罐,舀了一勺递到温南枝唇边:“小心烫。”

甜香混着莲子的清苦在舌尖散开,温南枝忽然想起第一次在民议亭分粮时,百姓们也是这样争着往她手里塞自家做的糕点。

她望向陆澈,见他眼中映着百姓们的笑脸,忽然觉得这碗粟米羹,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珍贵。

“陆澈,”她轻声道,“你说建文帝若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当年没把‘天枢’的秘密直接告诉百姓?”

“他若真后悔,”陆澈替她擦去嘴角的羹汤,“就不会在每处地脉粮里都藏着‘民本’的印记。他早知道,民心才是最牢不可破的天枢。”

百姓们的歌声再次响起,这次混着粟米羹的甜香,竟比任何乐器都更动听。

第312章 民以食为天

“罢了,待回阁中我便亲手缝十只药囊,用粟米浆浸过,虫蛊闻见便要绕道走。”

“那我可要向王大爷讨教讨教粟米浆的秘方了。”

陆澈笑着接过老叟递来的粟米羹,勺柄在陶罐中碰出清响,“听说要加三勺蜂蜜,方能盖住药味?”

老叟闻言大笑:“陆将军好记性!我家老婆子总说,苦药得配甜羹,就像这世道”

他望向粮仓外捧着粟米的百姓,眼角皱纹舒展开来,“总得有像你们这样的人,把苦日子熬出甜来。”

温南枝望着老叟佝偻的背影,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塞给她的平安锁。

她伸手抚过锁骨下方的锁痕,那里藏着半片纸笺,“海路即天枢”的字迹已被岁月磨得模糊。

却在今日的晨光中,与鼎底的“民本”二字悄然重合。

“知道吗?”陆澈忽然开口,指尖摩挲着她无名指上的贝壳戒,“方才虫群退去时,我看见你眼中的光比鲛人湾的月光更亮,比建文帝的星图更明。”

“那是因为……”温南枝低头望着掌心的粟米糕,碎屑间混着几粒百姓新收的谷种。

“那是百姓的目光映在我眼里,是他们的希望聚成了光。”

陆澈忽然握住她的手,将那几粒谷种轻轻拢在掌心:“待南海望粮阁建成,我们便将这些谷种撒在海边。等它们长成粟米,定能喂饱过往的商船,照亮归人的路。”

“还要在阁中设一面墙,”温南枝望着粮仓外正在拼绘壁画的百姓,“将各地百姓送来的粟米穗都嵌在墙上,让每一粒粮食都记得,是谁用血肉护它们周全。”

远处传来孩童的欢呼,几个孩子举着用粟米粘成的小船跑进来,船头插着细竹作的帆,上面歪歪扭扭写着“陆温号”。

陆澈笑着接过小船,指尖替孩子们调整竹帆的角度,阳光穿过竹隙,在他脸上投下细碎的影,像极了民议亭前漏下的粟米雨。

“郡主快看!”王大爷举着锦旗挤过来,红绸上“粟米为刃,民心为甲”八个大字被金线绣得发亮。

“这是扬州绣娘连夜赶工的,说是要把你们的故事绣进每一针里!”

温南枝指尖抚过绣线,忽然触到一枚坚硬的颗粒竟是颗完整的粟米被缝在“甲”字中间。

她抬头望向陆澈,见他也正盯着那粒粟米,眼底泛起笑意。

“这是最好的勋章。”陆澈轻声道,将粟米轻轻取下,放进温南枝的锦囊,“比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