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家的东西,却是楚家欠了杨家。
秦氏哪里听不出来,脸上除了愧疚还有感激,慎重地道:“杨老爷的脾性,我倒还记得,与他是说不通的,我就和你商议。我们离开这些年,南京的一切都不晓得,该多少银钱,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出……说起来也是我们失误,当初却没想到会把你们家也牵连进去。”
秦氏与杨夫人说话时,杨二奶奶也与明玉低声闲聊,目的不外乎一个,就为了打听楚家现在的情形。明玉四两拨千斤,当年的事,差点儿让楚家灭门,这原是事实。杨二奶奶听了,不免露出几分失望来。
虽然秦氏说了要买回去,可若是拿不出那么多银钱,同样没用。
明玉却惦记着之前杨夫人说的“行动不便”,就问了杨二奶奶一句,杨二奶奶想了想,道:“我却不大晓得这事儿,只是听家里老人家说,那两年,官府总把我们老爷叫去问话。这都过去快一二十年,经历当年事发的那些人,眼下家里竟没几个了。”
说着眉头蹙起来,道:“我也是后来听说的,那几年,我们家的生意几乎都没了。后来遇上大赦,家里才慢慢好起来。只是,经过那事,要重振生意却不容易。听说后来把作坊买了,在城外买的预备修建房屋的地也买了,在城里买了现成的旧宅子。我们现在住的这宅子,本来两进两出,人口多起来不够住,才把前后的地皮买下来……”
明玉耐着性子听她絮絮叨叨说了一堆,至于杨老爷被官府叫去问了什么话没打听出来,反听了她说了一肚子苦水。说到最后,已开始叫苦,那模样活像秦氏、明玉是金主似的。
又说杨老爷身子骨每况愈下,普通的药材没用,总而言之,不但明玉这头是这样,秦氏那边亦是如此。稍不留神,就要被她们洗脑了。好在秦氏一直很清醒,只说眼下当地是什么价格,就用什么价格买回来,倘或现银不够,以后再慢慢补上。
☆、152:南京(3)
杨夫人、杨大奶奶、杨二奶奶听了,虽脸上失望的表情不明显,但又足足诉了半个时辰的苦,若不是周嬷嬷赶来,说那头有事儿,秦氏、明玉也都露出乏意,只怕她们还要继续说下去。
回去时仍旧是杨家安排的轿子,杨夫人领着两个儿媳妇亲自将她们送上轿子,目送轿子拐出侧门,三人脸上的笑意顿时去了大半。
杨二奶奶道:“地契她们已收了,嘴里说了给钱的话,可半个子儿也没瞧见。这事……”
杨夫人沉声道:“楚夫人心里是个没计较的,她也是真正有福气。楚家人口简单,左右不过那么几个主子,她嫁来时上面没了婆婆,不久又分了家。楚家这一脉,因着楚老太爷的缘故,成亲好几年,楚老爷屋里也没旁人。只是,他家那两位妯娌,却不是省油的灯。楚家从前巨富,可又遭了难,只怕……”
杨二奶奶却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老爷不也说,楚太老爷、楚老爷在事发之前已预料到后来的事,家里财产大部分都转移了。单瞧着她们这一回回来,她们的穿着打扮,身边跟着的那些人,可都不凡。”
杨大奶奶蹙着眉头沉吟道:“儿媳找人打听了,这一回跟着她们来的下人,大部分都是陈家的。陈家乃淮安百年望族,四房嫡出的女儿嫁了京都平阳侯府赵家,三房的嫡出女儿嫁了苏州王家,王大人如今是吏部尚书,四房嫡出长子娶了内阁韩大人的独生女,陈家如此之盛,说不得……”
杨二奶奶立即道:“我也打听了,楚少夫人不过是陈家的庶出。一个庶女罢了,哪来那么多嫁妆?”
杨大奶奶却坚持自己的猜疑:“弟妹不也瞧见了,楚夫人从书房出来,就把地契交给了楚少夫人。虽说儿媳妇当家,管着这些也是正理儿,可这毕竟是……”
比如杨家,要紧的东西可都在杨夫人手里捏着,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