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歇了会儿就干活去了。
这时男女都是分工干活,还要讲究下男女有别,男人做累了就换媳妇下去,这么轮着来。
轮到女人干活的时候,有的男人就手舞足蹈打着节拍唱歌鼓励妻女。
杜容和很少往田里跑,他看得很惊讶,道:“京外民风比京里更粗犷。”
在他眼里,这些穷苦的百姓只是一些简单的字眼苦呀、痛呀、每日垂泪到天明,就等着他们旗人来解救了。
像这样和歌的场景,他是万万想不到的。
楚韵笑:“不要以为百姓生活在泥潭里,就是麻木不仁的人,小民也很会苦中作乐,他们不通音律,但大家有喉咙有听觉,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她在乡下也学会不少土歌。
杜容和把眼珠子转回来,笑:“不知道我有没有机会听听。”看着田里的夫妇,他也很羡慕。
这是黄米胡同不能有的场景,让人看见又得说多|淫|荡。
楚韵一年多没唱,也有些技痒,她道:“你去给我换个枣木梆子,我就唱。”
杜容和哪有不应的,跑得比马都快,拿着梆子回来时,楚韵手上的豆腐脑都没吃完。
她放下碗,轻轻击打梆子,发出“恍恍”声。
楚韵是陕西人,陕西人唱的自然是秦腔,这时秦腔已经大流行,许多戏班子都会挑着东西四处往乡下搭台子唱戏。
她挑的是遍地都是的常见唱段,一开口,高亢的嗓音就飘了很远。
许多人都停下来在听她唱的是什么。
杜容和不喜欢秦腔,觉得土气,他喜欢昆曲,幽婉雅致,这时一入耳,和眼前的景像合在一起,却似吃了个惊雷。
老声少声,男声女声,在浓夏的田地间一起击节合歌。
古朴有力的嗓音似乎能穿透云霄。
他从来没看过这样的景象,也知道了为什么秦腔风头会如此强势。
因为,这是民声。
第47章 接人待物的尺度
楚韵在乡间不如在杜家拘束,一路上与许多人都谈得来,两人寻到曹家庄子时,太阳都没那么晒了,试验田很好认,这些水稻熟得早,别家的佃农还在忙,试验田的佃农已经休息了一个多月,开始想办法去城里打个短工。
楚韵看着光秃秃的田,心里也光秃秃的,之前的灵动劲也不见了,她没见过曹家人,想到来一趟大清竟然能跟这些人碰面,多少有点近乡情怯。
这可是曹雪芹的曹。
说实话,楚韵没完整看完过红楼梦,不过这种登峰造极的书,听过就算看过,以至于她对曹家的滤镜非常朴素,希望曹家人都生得好,而且是个好人,如果非要惹出祸事,最好是亲戚家的谁。
她不怕其他人是坏种,要是曹家人不太好,对她算是大塌房事件,回去不知道要喝多少中药才能调理好。
曹家已经发迹,一个离城十分远的小庄也修得很漂亮,周围种了许多芦苇,只隐约露出一些屋檐。这种好看不是金光灿灿,而是美而巧。
曹家庄子上的下人看着天热,在外修了个卷棚在里头赌牌,他们身上穿的都是葛纱,跟楚韵身上这件攒了许久才做的衣裳是一个料子。
几个坐在路边抱着膀子看牌,大口吃冰西瓜的人,打量了他们一会儿。
很快一个管事的老大爷好声好气地蹭上来问他们:“爷和奶奶要往哪里去?这一片我都是熟的,若是迷了路,我叫个小孩儿领着你们走。”
这贴心得楚韵一下就放心了许多,看来曹家家风尚正。
杜容和笑:“不找路,我们来买贡稻。”
管事的庄头又问了两句他们是什么人,打哪来的,知道是跟自家主子一个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