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宋老爹没有找到音儿。
尼姑庵里的人说,音儿要打人杀人,她们都太害怕了,把她赶出去了。
音儿后来在那个村子附近给人做了妾,宋老爹跟着找了过去,人家告诉他,这个妾脾气不好,还经常说疯话,突然有一天又不见了。
可能死了可能又把自己嫁出去了。
楚韵始终惦记着音儿的事,只是日子一久,她也有许多人要打、要骂,这个姑娘在她心里就慢慢模糊了。
这时想起这件事,楚韵又仔细回想了一下那天晚上,音儿给她拿糕时,院子里确实来了人。
只是没有进门,他在门口看了眼楚韵就走了。
这人走得很快,没有胡子,吊梢眉,三角眼,枣子脸。
她直起身惊呼:“这不是秋收吗?”
楚韵:“我说他那么狠呢,哥哥弟弟的叫了这么久,割冬实脖子怎么一点儿也不心疼。”
原来人家在插兄弟两刀上早就是个熟手了!
第74章 这个还是你自己去吧
十月二十日这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康熙说下个月要在南宛阅兵,杜容和本来是尚虞备的笔帖式,这个地方就是专门查阅收敛各地的孝敬和准备皇帝要用的东西之处。
杜容和被派了外职,但依然没有放弃与同僚的联系。
他很快知道了宫里正在准备铜钟编钟这样的大乐器。
这说明康熙很重视大阅的鸣角击鼓声金之制,也说明确实要打仗了。
旗人家里都有些骚动,都在四处走动关系,有钱地方托人想把子侄爷们儿替下来,没钱的拼死拼活想上沙场。
里头的老爷们一道饭来回吃两遍,个个赚得油头大耳。
楚韵和杜容和还顾不上这个,两个人在郊外加紧赶工、分种子。
只有老百姓还过得慢悠悠的,现代人一听阅兵,马上就能反应过来是为了什么。
清朝小民没这种习惯,尤其清人成天阅这个阅那个,敏锐度就更小了。
听说当年清人进来时,地里还有老大爷在扇扇子吃西瓜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现在的老百姓比当年的老百姓文盲率更高,乡下从前还有些私塾,满人不让开,也不让太多人学。
几代下来,人就更呆了。
大家都乐呵呵地在盼着明年是个丰年,祈祷楚韵的种子能大丰收。
楚韵就是想告诉他们,她也不敢,皇权的威力在这个时代太惊人了。
她想了下,自己记得的历史事件不多,但老麻子几战几胜还是知道的。
这至少说明京里不会有什么问题,打也打不到这里来,但外边的动荡,肯定会影响粮价。她都可以断定即使明年是个丰年,小民过得也不会太轻松了。
楚韵叹了口气。
她不仅把良种分了下去,还立马托人把从大户和小民家里换来的良种托人送回老家丰年乡,让他们今年多种粮食储存。
这件事果然很快就做好了。
大商人有书读,嗅觉很敏锐,几乎大阅的事一出来,都开始偷偷摸摸地屯粮了,有的人还要往南边去大大地屯粮,打算明年卖给江南人。
江南人钱多,明年朝廷一定会加税,江南人交不出这么多粮,就只能往外买,他们运过去准能卖高价,而且是比别的地方高得多!
杜薇跟在楚韵屁股后边捡话听,都怔住了,问:“江南不是鱼米之乡吗?怎么还要往别的地方买粮食啊?”她娘都跟她们说“苏湖熟天下足”。
看见商人运湖南湖北一代的米往江南卖,她的世界观都崩塌了。
何妈知道这个,闵氏老显摆江南多富裕,这种话肯定一句也不会漏给底下小的听,但她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