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一部分在长安出售,一部分在自家的小商肆售卖。家里的地平时托付吴老汉一家帮忙照看,等到收割的时候全家再一起回去,成果分一部分给吴老汉家。吴老汉倒是乐意得很。
开头的时候,张菊花不是没有闹过,觉得许三郎这是肘子往外拐的,有好处没有事先想着自家的兄弟,毕竟自家也是在村子里住着的。
可是这次却没有改变许三郎的主意,霍香梅的枕头风还是生效的了。否则按照许三郎这种长兄为父的观念,怎么会不交给许大郎一家照看的。
之前许三郎去西域,曾经托付许大郎还有周围的人家,如果自己遇上甚么事,他不在家,麻烦他们搭把手。本来乡里乡亲搭把手,那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事情到了霍香梅这里就不大正常了。
霍香梅习惯了甚么事都自己担着,她觉得自己可以搞定的事,就不会找别人帮忙。她自己搞不定了,能用钱搞定的事,只要她能拿出,那就是用钱的了。
霍香梅没能真正明白宗族这个词语的真正含义,再加上许大郎夫妇都是那种只进不出的货色,本来是最亲的兄弟关系的,愣是给他们搞得冷心冷肺的。就单单是张菊花逼霍香梅给家什钱这事儿,就让霍香梅更加不愿意去麻烦别人家了。
后来的夏收是用钱搞定的,孩子们生病、自己不舒服都没有主动去请求过许大郎一家的帮忙,所以等许三郎回家了,霍香梅就是忍不住的告状了。
霍香梅有想过这样也许会让许三郎对她不满意,觉得这样不利于兄弟的关系。可是她就是不愿意替许大郎粉饰太平,今天不说,那明天呢?后天呢。再遇上这样的事,难道还瞒着?
自从霍香梅的心里住进了一个叫许三郎的汉子,想着跟他好好的过,就没有想过要隐瞒他。当然关于她的来历这件事,这辈子她都不会说出来的。就算许三郎的承受能力很强,她也不愿意说出来。
从那个时代带过来的谨慎,就算过了那么多年,被平淡的生活磨去了很多很多,但是融进她骨子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后来在许三郎一家要搬进蔺县居住的时候,对于田地的托付,许三郎心里就不大愿意给自家大兄了。霍香梅的话在他心里留下疙瘩,对于自家嫂子的为人,他也是心里有数的,就怕给出去要回难。就算要回了,估计也得脱掉一层皮。那样还不如一开始就干净利落?
当然,许三郎已经历练出来的了,无论张菊花怎么蹦跳,他都没有说,嫂子我就是不想给你们家看管,我非常的不满意你跟大兄,而是婉转的说,“阿兄要忙着做木匠活儿,阿嫂还要照顾大文他们的日常生活,家里也是有地的,哪里忙得过来?再说,大文他们的功课都不错,这次没有考进书院,还有下次呢!难道阿嫂还要大文他们天天跟着阿嫂下地,做个地里刨食的?这样阿嫂这辈子就甭想做官家妇子了……”。
这话儿倒是说到张菊花心里了,尽管这次三郎家有娃考上,自己娃没考上。可是这做阿娘的,谁家的娃都是没自家的好的。
作者有话要说: PS:谢谢rocksugar的地雷,这份坚持让西西觉得有点心虚,怕写不好对不起你的坚持
第124章 三郎托付牙酸暗恨
一旁的许大牛看出了许三郎的意思,是真的不打算把田地给自家看官,自家也的确看管不过来,所以也就不勉强了,难得感性的叹息道,“现在二郎在长安,这边没有他的田地,暂时是不会回来的了。四郎还不见踪影,三郎你又搬到蔺县去。这样我们四兄弟就真的是各自飘零了。想想也觉得挺心酸的……”。
许三郎细想,也的确是如此,可是现在都不是小娃了,彼此都成家立业,有了各自的小家庭,小私心,有时候一定的距离反而让人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