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2 / 2)

,但是,要是走车的话,也就是一天的路程。和仲秋她们赶车去她们的汪河县的路程相差不多。

这少年姓郑,叫名扬,字子常。

家里还有一个在京都做生意的大哥,叫郑名天。已经娶妻生子。

还有个二哥,在清源县下属兴瑞镇八里村里务农,也娶妻生子。

家里的条件比起老王家来讲,还真是门不当户不对。仲秋对这门亲事真的不看好,从那少年进门到现在,只有高氏问他几句,才说了两句话。

然后就一直沉默着,但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看着倒也是个不错的人。

虽然人显得有些木纳了些,可是眼神却是清明的很。

这说着闲话,也不会说太多。媒人就要请王秋月出来见个面了,仲秋为了免得以后亲事黄了,高氏迁怒她们。所以,拉着子汐退了出去。没有了仲秋的事,仲秋也没敢回家,一直等到方氏把六个菜都做好了,而且,说成是王秋月做的由王秋月端上去。这才拉着方氏回了家里,毕竟,她们是分了家的。老宅有于氏前后照应着就行了,仲秋她们真不想去触高氏和王秋月的晦气。

第101章 熟人

这转眼就腊月二十五了,子滨也到了放假的时候。一家子该干嘛干嘛,都忙得什么似的。

仲秋和子滨带着子汐到镇上走了一圈儿,该买的都买了。带着一大堆东西回了家,今天还要给土豆作坊的人开工钱呢。明天大家就都不来了,都回家准备过年去。

都忙完了,也到了晚上。

火窖里的菜初三的时候还能出一批,本来是出不成的,让仲秋浇了些空间里的河水,长得快些。

二十六这天,仲秋拉着两个姐姐带着小五儿,五个孩子一齐往镇上去买东西。

家里就剩下王兴文和方氏,两个人合计着过年要做的菜和要包的豆包和冻馒头。

这回仲秋手里有钱,自然是大方的很,不但给两个姐姐买了件首饰,还是镶嵌的。另外还给方氏买了一个银掐丝的镯子回来,也不管方氏戴不戴的,直接就套到了方氏的手腕上。

至于一家之主的王兴文,仲秋也没有忘了他。除一身新衣服外,还给王兴文买了一个玉的烟嘴。

老爷子那边照例是一坛十斤装的好酒,连着过年的四礼都放到了一起,仲秋和子滨带着小五儿给送去的。

进老宅时就觉得气氛不是太好,仲秋不用问都知道。肯定是王秋月的亲事黄了,借了个由子出来,扯住子泊一问。果然如此,人家那个女人没看上王秋月。

可是偏偏的,王秋月看上了那个姓郑的少年。

少女春心动的时候,自然是爱少年郎的。何况人家姓郑的少年还长得真不错,有红是白的,身量也高,一身棉袍还是好布做的,不说玉树临风也相差无多。

妇人走时留下了一匹好布,算是陪罪。

其实说起来,王秋月长得还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