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1 / 3)

高氏心里实在是憋着一肚子气呢,大闺女初二回来,虽然高氏把家里过年都没有舍得拿出来的腊肉拿出来招待大闺女,可心里想着过年那天老大一家子吃的那个绿菜,她就眼睛冒绿光。

老爷子和她说的时候,高氏是答应了,可是心还是别扭透了。有些话憋在肚子里出不来,又不能太下了老爷子的面子。只能坐在炕头上生闷气。

王兴文他们回来之后,收拾了一下,休息了一下就打算着去老宅吃顿饺子,仲秋也知道老爷子的意思,也没阻止。便都去了,当然,也不能空着手去。仲秋还是扫了一眼自家的东西,最后还是带了一挂血肠过去。

最后也不知道高氏是看着血肠的份儿上,还是她也知道心里有些事,总之,仲秋一家算是在老宅里吃了一顿消停饭才回来。

初八就是开工的日子,仲秋想着大舅娘说的那事,便在初八那天和秦管事的问了一下。谁想,秦对火窖一事也不太清楚,不过,他也知道武子仲对这个小村女很是重视,想了一会儿便道:“仲秋姑娘,,这事要不你写个信,我派人给四爷送去。请四爷帮着问问?”

“四爷?”仲秋愣了一下,忽然意识到说的是武子聪,便笑着道,“行,那我就谢谢秦管事了。”

接下一两个人把今年的事说了一下,然后秦管事就把这香肠是最后一年的事与仲秋说了。仲秋这事早就想好了,便对秦管事的道,“我这方子就送给四爷吧,四爷也算是帮我不少忙呢。”

秦管事这事自己作不了主,即没点头,也没摇头,便道:“那就请姑娘把信写好交给我,我连这事一起交给人都递回京都去,听四爷的示下。”

仲秋认字不假,可是那毛笔可是第一次拿,哪会写啊。没办法,只得求且于子滨。子滨虽然没念书,可是跟着三叔也没少认字,这信也就交给子滨写了。

家里因为要送子滨去念书,这笔墨纸砚的早就准备好了,现在用正得劲。写好了,仲秋看了一遍,没啥大问题,就把信交给了秦管事,现在反正也不是马上就要做的,正事可是要把这最后一批活做好了,然后就是水稻养鱼的事。

这事在现代可是太正常不过的,但是,这边她不清楚能不能养啊,她总是要多看看书,多准备一下,多准备一下才成。

不管她如何,地可是农民的血汗啊。

仲秋家最后一笔生意做完之后,王兴文带着仲秋姐弟和子滨就往镇上的学堂去给子滨拜师去了,交了学费,把子滨留在镇里,父女三个就在镇是逛了起来。今年仲秋家的肥预备的很足,因为这个,还特意在村口盖了一间公用茅厕,所以今年根本就不用为肥发愁。

现在开春了,仲秋家除了养兔子外,还要养些鸡鸭,这正好过来看看,趁着春闲的时候,正好买些鸡鸭的小崽子,回家给方氏。

另外,今年趁着没开地的时候,仲秋还想着用手里的钱再买些地来种。这牲口就得先看看,有合适的就得买下来,虽然现在地还少,可是,她不想让王兴文再那么劳心劳力的,毕竟那也是三十多快四十的人了。

古代的人寿命都少,她不想日子刚要好点,人就累病了。

牛和驴是农村人劳力的首选,仲秋不知道,王兴文作为农村人还是多少懂点儿,三个人上了牲口市场,转了一圈儿,没有看到相中的牲口,这才买了些必要 的生活用品回到了村里。

至于牲口的事,王兴文想着和方老爹商量一下,毕竟,方老爹家有牛,知道咋选。

回到家,仲秋就把子滨上学的事说了一遍,每十天一休,还好她们家离镇上近,所以,天天都可以回来,也让方氏放心了不少。

这说话间,日子过得飞快,仲秋家牲口还没买着,可是这地就有了消息。

还离她们村最近的平家坪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