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要多卖些的好,一家子就指望着这些粮食过活呢。
听说仲秋家在县城里卖粮,大家一时间都把手里的粮食留了下来,就等着听县城里的价钱再卖。
“大兄弟,县城里真的只给20文一斤的呀,多三文呀。”有个男人有些感叹地道。
一家人从年头尽快到年尾,一亩地侍候好了,能打玉米三百多斤,留下自家的口粮,也不剩下什么。不过地多的就剩下的多些,卖的也就多些。
这一斤多卖三文,那也不少啊。哪家还不剩下个几百斤的,就算是最穷的人家,一年也卖个三五百斤的。当然,这其间还是要交税的,良田每亩收120文,中田每亩收100文,下田每亩收70文。一年一次,都是秋收前就收。荒地五年后变成下田。
“呀,可不是咋的,不过人家仲秋家的玉米长得可真好,个大不说,看着个相人。”
“是啊,就咱们村里的这些玉米啊,也就仲秋家的长的好。虽然一亩地也打了三百来斤,可是,人家这6亩地就比咱们多收了好几两银子啊。”
有会算帐的,这一算,仲秋家的收入还真不少。
不过,仲秋可没打算让村子里的人把目光都投向她们家。她爹娘可都是老实头子,让人盯上了没啥好事。
“伯伯叔叔婶婶大娘们,我家虽然玉米长得好,可是也只卖了一千斤,剩下的一千多斤还要给我爷奶800 斤呢,另外,大豆还有三百斤,我们家今年的大豆可不多,一斤都没有卖。而且,这收回来的钱是多了些,还要还全村里当时帮我们家忙的人。咱们好借好还啊。如果哪家想明年的玉米也像我家这样长得好的,就跟我爹说一声,明年咱们一起种田。”
“哎呦,这三丫头,这嘴皮这个利落,生怕我们占了你们家的便宜似的。”一个胖胖的妇女笑着说,“你不说这些事,我们还不知道。前天就看着你们拉着两大车的粮食送去了老宅,咳,说起来,这还真是……”
孝敬老人是传统,可是老王家的高氏,村子里的人一说起来,都有些难言。
“三丫头啊,我们知道今年的玉米长势不如你家,明年肯定会跟着你家学的,不过,你们可不能藏着掩着呀。”另一个汉子,笑着对仲秋道。
“大叔,你说啥呢。我刚才就说了,要想跟我们家学,就和爹打个招呼,咱们心里有个数。到时候也好跟着我们家一起种地。”
“行,有你这句话,我们就多谢了。”
“对了,三丫头,你们家的白米卖了个啥价?还剩下没?”一个和方氏好的女人叫春嫂的笑着问仲秋。
“卖了,一斤卖了32文。”仲秋没打算藏着,村子里的人都富了,就没有人再盯着她们家了。而且,她也打算了,大王庄的地热不错,村子前面就是一条大河,种水稻什么的,很重要。她们村子占着地利呢。
“32文?我的娘呀卖了那么多。”
一时间,院子里的人都窃窃私语起来。这可比他们侍候玉米可是强了好多呀。同样是种地,人家得的银子可是多了好多呀。
“仲秋啊,那啥,你家种水稻谁教的啊,能不能也让我们跟着学学?”
“是啊,三丫头,能教我们不,看在咱们都是同村的份儿上。咳……”
“大家先不要吵,我们家也商量了。还是那句话,水稻我们家也是试着种的,若是明年有想种的,就跟着我们家一起种。但是,咱们可是说好了,种好种赖的,大家可得自己担着,而且,要想跟我们家学种水稻,得在村长那里签个自愿表,说明你们是自愿学着种的,别到时候收成不好,再怨我们,那就不好了。”
仲秋是向来先小人后君子的,得了钱自然是大家你好我,可是若是亏了钱,就是爹娘也都要瞪眼的。何况是两姓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