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刚学会的绿肥和农家肥……农人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珠,看着田间生长起来的稻苗,露出了憧憬的笑容。

他们从未如此精细地伺候这一田地的稻苗,但朱襄公说有用,他们就想试试。

朱襄公的名声,哪怕是埋头田间,连七国的名字都叫不全的农人们都如雷贯耳。谁不会记得一个擅长种田的大贵族呢?

扁鹊也撸起衣袖和裤腿跟着一同在田间忙碌。

朱襄说,草药迟早需要自己培育,医者也需要学会种田。食药同源,田地间有世间万物的学问。

朱襄并不是胡扯,他是真心这么想。

他前世时,农学教授还会研究药草种植,与医学教授合作发表论文然后论文被除草的傻乎乎学生拔掉(不是)。

朱襄浅薄的草药知识,就是从这些同事的血泪中了解。

无论农学还是医学,科学的实验流程都差不多。

控制变量,分组研究,实验记录……朱襄将现代科学的实验流程教给扁鹊,特别是人类的朋友小白鼠。

他希望从这时候开始,中医就从经验医学中走出来,即便仍旧有玄学的成分存在,大部分病例也能归于系统和科学,成为可以复制的病例,而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奇迹。

扁鹊奉上的医书朱襄看完了,大部分内容都和黄帝内经差不多。

黄帝内经是一本经过许多代医学家编撰增补,最后成书时间在两汉的医典。

黄帝内经最初只有薄薄几张纸,其言论在周礼中能找到;春秋战国时许多医学家将自己的经验添加进黄帝内经,其中一半内容应该都是战国时成书,特别是在成都挖掘的医学竹简木渎问世后,可以看到“扁鹊”一脉的医学,基本都和黄帝内经一致。

再后来,两汉的医学家继续对黄帝内经进行增补,所以现在黄帝内经虽然已经存在,但黄帝内经确实成书于两汉。

不过其实两汉之后,还有后世医学家继续增补黄帝内经。只是那时候人们不再认可对典籍进行增补的事,所以后世人增补的黄帝内经不列入黄帝内经内,虽然内容没什么问题,学医的人也会继续学。

这个就是名号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