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种田或许没什么大不了,但对土壤、植被和所有农作物了如指掌,知道农田所有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本事就堪称神迹了。
蒙武不懂农事,但他发现,朱襄恐怕是能带兵的。
凭借朱襄对地质地理天气情况的把握,以及极其恐怖获得别人信任和依赖的能力,已经足以做一个优秀的将领。
朱襄展露地只是他一贯的种田技术。他也没认为自己能了解一切农田的问题,只是说了些笼统的东西。
比如植株被病毒感染,但不知道是什么病毒,这不能叫了解问题吧?
只是在这个时代,他如此笼统的回答,也算是见识惊人,让别人神化了他而已。
朱襄不仅在指导农田,也在观察秦国的民间情况。
秦国的社会很压抑。农人种田后只能归家,其他什么都不能做。赵国的田埂上,经常有游侠,有小商贩。在秦国是绝对看不到的。
农人的脸上都没有笑容,仿佛只会种田的机器。城镇中也没有活力,连商品交易的每个细节都被秦法约束,一旦违背就是肉刑。
这个无比压抑的秦国,难怪在天下一统后迅速衰败。哪怕秦始皇还在世,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也会摧毁这个庞大的帝国。
但朱襄又察觉到,此刻的秦国压抑到麻木的神情中,居然能看出一丝幸福感。
思索之后,他明白了原因。
秦国大部分地区都是郡县制,哪怕封君对封地也没有太大的行政权力。所以比起其他国家的包税制,秦国的赋税更加稳定,只要不遇到荒年,农人能保证青壮年不被饿死。
秦国又十分强大,哪怕偶然有战争失利,腹地基本不会遭遇战乱。在这个乱世中,不经历战乱幸福感就已经提升了不少。
就算农人遇上荒年,食不果腹,他们还有当兵立功这个能养活全家人的选择。所以他们不会因为饥饿而绝望。
所以现在的秦人,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他们也认为,秦国不断对外发动战争是正确的事。他们支持秦王,认为这样会让他们生活更好。
但秦国统一之后辜负了他们的期待。
第55章 蔗糖蒸橙子
朱襄入秦之前就好好研究过秦国的律令。只是看着那些律令, 他就感觉压抑到毛骨悚然。
法家的思想总认为,人的一切都能经过律令和刑罚纠正。只要刑罚够重,律令够详细, 人人都能成为圣贤。
但现代了解法律的人都知道, 法律是底线。如果凡事都事无巨细地用法律规定,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比如秦律规定不见义勇为会被判刑,却未曾想到如果路过的人没发现需要见义勇为,如果双方实力相差太大, 如果先见义勇为然后被反咬一口……这些情况该怎么办。
最后这些过分细致的秦律不仅会导致民众连门都不敢出, 出门就可能在自己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触犯律法。过分细致的秦律还可能成为权力者压迫民众的工具,因为只要熟读秦律,再拥有一点执法的权力,要让庶民犯法实在是太容易了。
听了朱襄的话之后,子楚陷入沉思。
他思来想去,也不知道如何解决朱襄所提出的情况。
用更详细的律令来解释?但执法者又如何能得知具体情况是如何?官吏的精力也不允许他们事无巨细地检查每个庶民的行为。
“只奖不罚如何?”蔺贽提议道,“道德的事交给道德管理,法律只惩罚更严重的事。如果庶民一言一行都要用律令来规定,那么官吏要做的事就太多了,容易舍本逐末。治理黎民就像是牧羊,将羊圈在一片肥美的草地中即可,为何还要管每只羊吃哪棵草?”
朱襄打趣道:“蔺礼你是不是还想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