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投稿文汇报,明明有更好的文章,之后为什么不继续投稿?就像酸笋那篇,她肯定不会退稿。
此时的她全然忘了,当初韩枫极力争取时,她又是多么不屑的贬低。
姜榆的两篇文章风格都差不多,第一篇因为没有歌功颂德的段落而被退掉,难道第二篇就能入了她的眼?
更不要说后来写的小说了,也只有文汇报肯这么大胆的采取姜榆的意见,属于是双方的共同奔赴。
于清菡气得瞪眼:“韩枫,你是想表扬你自己慧眼识珠吗?”
主编皱眉:“于编辑,这确实是你的失误,让我们省城日报失去这么优秀的一位作者,你去想办法联系姜榆同志,看她能不能下次投稿我们省城日报。”
编辑部内部的一场会议,于是就有了姜榆收到这封信的缘由。
看着信里说省城日报在南省的地位,以及被省城日报刊登的荣幸,姜榆面无表情的将信件扔在一边。
明明是想让她写一篇像酸笋一样引起省城热议的文章,怎么好像是给她的施舍一样?
姜榆明白,省城日报肯定不全是这种自视奇高的人,但明显这项任务他们安排错了人。
正好,如今酸笋工厂建立起来,她也是该给全省人民一个交待,告诉大家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喜爱和支持,所以才有安和乡公社现今的发展。
被刺激到了的姜榆下笔如有神,明明是描写安和乡公社的生机勃勃,但在看文章人的眼里,就好像这发展是他们带动的一样,给人一种极大的满足感。
于是毫不意外的,酸笋再度火了一把,甚至因为如今的鲜笋产量少,酸笋厂不得不采取限购的模式。
安和乡的村民本来还在为做不出这么多订单而遗憾,谁知眨眼省城那边就提高了采购价,他们安和乡公社的酸笋不仅名气更大,而且赚的还更多。
“还得是姜厂长,随便一篇文章,咱们工厂的酸笋又提高了知名度。”
“我家市里的亲戚说,现在购买咱们安和乡公社的酸笋都成了风气,谁能买到就证明谁家的本事大。”
“咱们公社有了姜厂长,真是祖上积了福,搁一年前谁能想到咱们公社不仅通了车通了电,还能有机会和城里人一样领工资呢!”
整个安和乡基本上是一片祥和,而看到文汇报再次出风头的省城日报编辑部则是氛围凝结。
“到底是怎么回事!”总编将报纸摔在于清菡面前,铁青着脸问,“我不是让你向姜榆作者邀稿吗?还给开了那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人家还是投稿文汇报?你到底是怎么和人沟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