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都给我建议,这就为我提供了一个在截然不同的观念间进行选择的机会,即选择富人的观念或穷人的观念。
对于富爸爸和穷爸爸的观念,我并不简单地接受或拒绝,我发现自己有更多的思考,在它们之间进行了比较,再为自己作出选择。
但问题是,在给我建议的时候,富爸爸还不算富有,穷爸爸也并不贫穷,他们的事业都刚刚起步,都在为钱和家庭而奋斗。然而,他们对钱的理解却迥然不同。
例如,一个爸爸会说:“贪财乃万恶之源。”而另一个爸爸却说:“贫穷才是万恶之本。”
当时我还只是一个小男孩,拥有两个对我同样有影响力的爸爸可不是一件好应付的事。我想成为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但两个爸爸的话却完全不同。他们的观点正好相反,尤其在涉及金钱的问题上更是如此,这让我既好奇又迷惑。我开始花很多时间思考他们每个人讲的话。
我花了很多时间思考,问自己诸如“他为什么那样说”之类的问题,然后又对另一个爸爸的话提出同样的疑问。如果只是说“噢,他是对的,我同意”,或是说“他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应该是很容易的事。相反,拥有两位我深爱的父亲,这促使我去思考,最终为自己选择其中一种思维方式。这一过程是我自己去选择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否定的过程,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被证明对我非常有益。
富人之所以越来越富,穷人之所以越来越穷,中产阶级之所以总是在债务的泥潭中挣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金钱的认识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家庭。大多数人都是从父母那儿了解钱是怎么回事的。关于金钱,贫穷的父母能够教给孩子们什么呢?他们只会说:“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喔。”结果,他们的孩子可能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同时也秉承了穷人的理财方式和思维习惯。这是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从父母那里学到的。
学校并没有开设有关“金钱”的课程。学校教育只专注于学术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理财技能的培训。所以众多精明的银行家、医生和会计师在学校时成绩优异,可还是要一辈子在财务问题上挣扎。美国岌岌可危的债务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因于那些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们作出的财务决策,他们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接受过理财方面的培训。
我常常在想,新千年到来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当数百万人需要经济和医疗援助时该怎么办?当然,他们可以得到家人的支持和政府的救助。可是,当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都用完时又该怎么办?如果我们继续把教孩子理财的重任交给那些濒于贫困边缘或已陷入贫困境地的父母,我们的国家又该怎么发展下去?
富爸爸,穷爸爸(2)
由于我有两位极具影响力的爸爸,所以我从他们两人身上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不得不思考每个爸爸的建议,在我把这些建议付诸实际的同时,我认识到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一个人的观念对他的一生影响巨大。例如,我的一个爸爸总是习惯说“我可付不起”,而另一个爸爸则禁止我们说这样的话,他坚持让我这样说:“我怎样才能付得起?”这两句话,一句是陈述句,另一句是疑问句。一句让你放弃,而另一句则促使你去想办法。我那个在不久之后就富起来的爸爸解释,当你下意识地说出“我付不起”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停止思考;而如果你自问“我怎样才能付得起”,则会让你的大脑动起来。当然,他的意思并不是让你把每件想要的东西都买到手,这里只是强调要不停地锻炼你的大脑―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富爸爸说:“我的大脑越用越活,大脑越活,我挣的钱就越多。”他认为,下意识地说“我可付不起”意味着精神上的懒惰。
虽然两个爸爸工作都很努力,但我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