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2 / 3)

等上桌了,母亲才开始分发鸡蛋,每个人两个,躺着的孩子三个。程老太爷也得了两个,珍宝似的吃了一个,另一个捂在手心里看,看得眼泪花子都快掉下来了。

后来他才知道,他刚进这家人院子的时候,听到的哭声,是这家的一个小孩子饿死了。孩子刚断气不久,这家的亲戚从几里地外面捎了这一盆鸡蛋过来,才救了这一家子人的命,也救了他老爷子的命。原来这家的男主人也是有点权利的,所以有人救济,可还是饿死人了,可见一般老百姓的日子是多苦。

所以程老太爷一直记得这家人的一饭之恩,发誓说等他有朝一日平反了,定要好好报答这家人。

这个程老太爷就是程忆周的爷爷,而舍他两个鸡蛋救了他命的,就是顾家臣的爷爷和nǎinǎi。

那时候顾爸爸还没有出生。程老太爷拿了鸡蛋就走了,后来平反之后回军队当了高官。

顾家的后人也把这事儿都忘了。直到七七年恢复高考,顾家大姐,也就是当时扎辫子的那个女孩子,她考上大学了,村上的干部却把她的录取通知书扣下不给。那时候顾家已经走投无路了,顾家臣的nǎinǎi刘氏想起来当年他们救了那个当兵的,听说平反之后回军队当了大官了,就叫大妹子收拾收拾,坐汽车去省里找人,要是侥幸找到了,求他们看在当年舍了两个鸡蛋救了老爷子命的份上,好歹帮忙把录取通知书要下来。

可程家那时候已经搬进部队大院了,顾家大女儿进不去,只能守在门口哭,哭了两天两夜,一个巡逻的兵看不下去了,悄悄帮她递了个信儿到程家。

程老太爷还健在,而且他从回来之后常常在儿女面前提起当年的鸡蛋之恩,所以听到这个消息,立马把顾家大女儿接到家里来,听了她的请求,程老爷子说这不算个事儿,让她安心地回去。顾家大女儿忐忑地走了,一回家,果然通知书恭恭敬敬地送来了。

这就是顾家的发迹。

这也让顾家人第一次尝到了权利的甜头。这家人祖上出过许多当官的,可以说是书香世家,生的儿子女儿个个聪明伶俐,惹人妒嫉,所以乡里许多人给他们使绊子,就连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被人扣着不给。大概当时的人都看得出来,这家人非池中之物,终究是要出头的,所以明的暗的都要来踩他们一脚,免得将来要看他们小人得志的模样。

可不管他们怎么使绊子,该来的还是来了。顾家大姐上了大专,回乡当了一个老师,后来调到县教育局;二哥也循着这条路走,也当了老师……老三老四,读书的读书,接班的接班,都脱离农村走向城市了。

第5章

顾家人陆续从村里搬到镇上,又从镇上搬到县上。

搬到县城的时候,顾家臣刚好小学毕业要升初中,家里人费尽心思想让他进一所好的中学,可挑来挑去没挑到好的。

顾爸爸一向心高,他说:“要念就念最好的中学!”

于是家人决定破釜沉舟地送顾家臣去全省最好的中学念书。

要说到全省最好的中学,那一定是省会R市的第七中,那是全省老少皆知,大名鼎鼎的名牌学校、贵族学校,全省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几乎都是出自第七中。这所学校只招两种学生:家世特好的,或者成绩特牛的。

顾家臣的成绩肯定没能达到“特牛”这个境界,虽然还是不错的,但要进入第七中学,还差了长城那么大一截。他也就只能在矮子堆里充高个儿。可成绩不好,要进第七中得jiāo好多万的择校费,在当时一套房子还不到十万的情况下,那点择校费都够把顾爸和顾妈逼疯了,更何况他们还有个刚念完小学二年级的顾诗华要养活,这下子砸锅卖铁都没办法了。

顾爸爸又开始抽闷烟,指着顾家臣的鼻子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