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萧恩混到如今,那也是个脸红心亮,粗中有细的,几口酒下肚,就道:“行了,小杨,你素来小心不怎么来往,今天来到底有什么事?先说好,你要是来套话坑张大哥......鲁王的,可别怪俺不讲情面。”
《建炎大帝》创作的时候,对我来说最难的其实是静塞郡王杨沂中的刻画。首先他作为天字第一号近臣,肯定是不可替代的。
作为扈从宋世祖超过三十年的御林军首领,他无疑是极为受到世祖信任的,以世祖本人的文治武功和识人之明来看,他肯定不会是个奸臣,但九百多年无论是《说韩》、《宋金秘史》等演义小说还是各类杂剧,他都是一个典型的奸佞小人形象出现。而各种文献表明建炎年间“请斩杨沂中”几乎出现在大多数文臣的奏疏里,这让我为难,到底该怎么塑造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才能既严肃又切合主题。
后来我又结合两宋之交武将被压抑多年的自卑和杨沂中后来掌管皇城司的经历,想这会不会是朝臣对特务机关的天生敏感,而且世祖是历史上公认的明君之外也是一个比较任性的人,纵观历史在也找不出一个敢在生死一线的时候雪夜渡河见张俊的帝王,这固然很让我们现在的观众感动,可是在当时可是吓死臣子们了,大家无法过分指责一个帝王,所以杨沂中这样的天子私人难免会被当做靶子,我创作时就是秉持这个思路。
豆瓣高分剧《建炎大帝》编剧刘平和
第三十五章:河道总督
就在赵官家到达河阴的第七日,下了一场细碎小雨之后,非但没有降温,反而有些气候和煦的感觉,和江南的十月小阳春很相似。赵玖美美晒着太阳听着虞允文念邸报,赵子偁继续去对岸考察水文了,这次居然把刘洪道也给拐去了,只是这时候,快马而来的公文打破了这个舒适的氛围。
赵官家只看了一下外封的样式,就知道是大事来了。立马就把张荣、刘洪道找了回来,过了两个时辰后,赤心骑又把这份公文带走。第二天,河阴和东京两边都知道赵官家明发上谕,朝廷正式设立河道总督衙门,刘洪道罢辽东安抚使,依旧以兵部侍郎身份兼任第一任河道总督。
以张荣旧部尤学究为河南段河道提督军务,管理黄河下游清理事宜,算作副手。
其余道员由二人举荐,初步定额为十五人,幕僚小吏若干。只有萧恩任巡河御史、赵子偁以水部员外郎兼任管河通判,算是官家钦点。
至建炎十三年前,经费并不走户部,而是由赵官家拿,别以为他忽然转性了,都是清国和高丽的赔款以及卖俘虏的钱,具体数额谁也不知道。
按说宋代官制复杂,赵官家当了多少年都没彻底弄清楚过,只知道除了爵位,还分为“差遣、职官、散官”。举个例子,刘洪道身上的银青光禄大夫属于散官,表示级别;兵部侍郎属于职官,按这个级别发放俸禄划分职权,那么河道总督就明显是差遣了,因此整个河道衙门根本上说属于一个临时性不常设部门。
但即使如此,赵官家也不可能一拍脑袋一道圣旨就决定成立一个部门,特别他又不想管理庶务。其实自从说明他接下来十年要治理黄河之后,中枢方面就一直在配合他的观点讨论如何处置,所以说这个旨意虽然是在外发的,但是事实上大致方针已经是两府六部合议通过,皇帝批准,算作大宋最高权力机关决定。
话又说回来,今时今日,赵官家如果非要先上车后补票,两府......估计也只能同意。只是有点羡慕河道总督衙门那丰厚的活动经费,别的不说,光是高丽的赔款,起码都得钱百万贯、金银万两。至于清国的更多,呸,那本来就是我们大宋的储备,他们抢走的那叫还。
还有几件事值得一提,胡铨的鸿胪寺邸报编修干了七年之后,终于翻身,邸报处升级为宣传司,挂靠在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