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沉默,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她叹气,“你说这孩子, 养那么一点兵,算得了什么?”

皇帝就又生气又遗憾,“估摸着也没想着造反,只是想有一条路走罢了。”

他摆摆手, “这才刚起步,养的也不多,但是,朕总不能看着不管,不管他,才是让他去死。如今他在端王府里,理应好好反省。”

端王养私兵的事情,还是在他和小太监闹出事情来的时候,皇帝知道的。

第一个念头自然是勃然大怒,然后便是寒心。可是寒心之后,又能怎么办呢?

端王毕竟是他的儿子。且端王养的兵实在不多,没有规模,三瓜俩枣的,皇帝都不愿意搭理他。

他只是在想,怎么就养了这么个儿子出来呢?

小时候明明不是这样的,长大了却成了个蠢子。连太子一根毫毛都比不上。

越想越生气,皇帝对太后道:“这事情已经如此,朕没告诉任何人,只告诉了您,如今端王怕是还没有想明白朕为什么会因为一个小太监生气。”

又道:“母后心软,应该提醒余贵妃了吧?若是他们能想通,那就还能出来,安安稳稳地做一个闲散的王爷,要是不能,那就一辈子关着吧。”

这样不是自己亲手带大的儿子,早就拉出去打死了。

太后也知道于这件事情上来说,皇帝已经够忍让了,她便也不去说端王,只说太子,“那太子又有何过错?这孩子自小就过得苦,如今好不容易过好了日子,你还作践他做什么? ”

皇帝沉吟一刻,然后才跟皇太后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母后,端王虽然聪慧,但是从小到大,他都沉不住气,喜欢在外人面前表露自己。”

“但是太子不一样,太子太沉得住气了,他小时候就能忍,大了越发能忍,无论朕怎么刁难他,他都一声不吭。”

“如今年岁大了,你说……端王都想出养私兵的法子,那以后太子会不会也有这种想法?”

端王做什么事情都想着很快要一个的结果,太子看起来性子急,可他是那种用很多年时间来做一件事情的人。

皇帝叹气,“母后,儿子也是人,儿子也会怕。你说,儿子应该怎么做?就只好先棍棒底下出孝子。”

太后把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几个字喃喃了几声,最后道:“皇帝,棍棒底下出孝子,说的是他们小时候调皮捣蛋不懂事,这才需要用棍棒去镇压,如今太子规规矩矩的,你这般,也太过于伤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