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 / 3)

※※※※※※※※※※※※※※※

汪颜善到达酒楼时,已有昨日未回乡的馆陶、邱县两县的秀才十一二人,以及本府里的秀才五六个,聚在酒楼前空地上相互叙话。

他下得马车,整整衣衫,轻咳两声,以手揉了揉有些发僵的脸庞,浮起笑容,才走向前去。那些个秀才有与他熟的,远远的便与他打招呼问好,汪颜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与众人寒喧。

说得一会儿闲话,忽的头一偏,瞧见酒楼前面的大街上,自南边缓步走来五六人。当头一人年纪约四十来岁,身着??色道袍,宽宽大大套在他略消瘦的身上,大袖飘飘走来,颇有几分潇洒之气。他身后跟着的四五个年轻学子,身上衣衫颜色款式一般无二。

汪颜善认得当头这人正是他就读的清源书院的姚山长,赶忙舍了与他叙话的秀才,迎了十几步,含笑拜了下去,“老师!”

姚山一脸笑意赞许点头,“免礼,免礼,今日知府大人特意摆宴贺你们进学,你们便是主,我只是陪衬而已。”又向身后几人道,“来,与你们汪学兄见礼。”

汪颜善看衣着便知这几人是清源书院的生童,也就是没考中秀才的学子。便立着不动,等那几人前来与他见礼。只是心中不免有些奇怪,今日是齐大人宴贺秀才们,姚山长是必来的,为何带了这些生童来?心下不过片刻转念,那四五个学子已行到他跟前,与他行礼,都赞,“汪学兄年少高才,一举进学实在让人羡慕。”

汪颜善口里虚应着,“哪里,哪里!”眼睛却不觉瞟向身后那一众秀才中。那十七八人中,衣衫寒酸者有之,年近五旬者有之;三四十岁满面胡须者亦是不少;与他年龄相当地,竟只有一两人,且那二人容貌普通,其中一人体形略胖,另一人则身形短小。心下隐隐有股暗喜涌上来:将来即便考举子进士,铨选派官时,凭他二人的相貌,也未必能一举获得官职。

突觉压在心头的石块松了些,混身舒畅起来,原本生生堆出的笑意,此刻变作发自内心的笑。

因知府齐大人还未到,这一众人只好在酒楼外面迎着。借着等候的空档,新晋入学的秀才们序齿问籍,甚是热闹。

“老师!”姚山长与汪颜善相淡正欢时,听到后面人有唤他,转过头去,却是跟随他而来的徽州学子陆仲含,他不知何时已自酒楼之中搬来一只红漆圈椅放在姚山长身后,“请老师稍坐歇息片刻!”

姚山长笑呵呵的点头,并不推辞,坐下才与汪颜善道,“今日我等下山早,先至书市观摩一番,走了许多路,是有些乏了。”

汪颜善赶忙自责道,“老师为何不早说,倒是学生的不是了。”一边拿眼去看陆仲含。

一看之下却怔住,此人相貌俊雅,眉目清秀,身姿挺拔,清院书院的学子制衫,不过是以极普通的本地织造细棉制成,穿在他身上却觉甚是耐看。

在汪颜善望去时,他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举步行来,身形姿态隐隐的带着姚山长的几分飘然韵味。又见他方才对姚山长比其它学子随意些,忙询问道,“这位学弟倒是面生,可是新入学的?”

姚山长代陆仲含答道,“嗯,仲含是我的故友之子,初到归宁府不足三个月,现下在大院就读。”又转头与陆仲含道,“你这位汪学兄家境贫寒,却刻苦爱学,你日后不可与学里那些纨绔子弟一道玩耍,要多多向他请教学问。”

陆仲含忙道,“是,学生记下了。”转身与汪颜善行礼,“久闻汪兄大名,还望不吝赐教。”

汪颜善连忙回礼,连连说不敢。

众人正叙得热闹,忽听远远传来鼓锣开道之声,心知是齐大人到了,忙禁了声,整理衣衫,列道两旁,姚山长立在道路中间儿,望着知府仪仗将来的方向。

就在齐大人的轿子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