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2 / 2)

言尚:“杨三郎说的情报……必须快马加鞭,让长安知道。”

杨嗣如今在边关做苦力修城,但是杨嗣多年军旅生涯养成的敏锐观察力,不容小觑。

他借言晓舟的口,详细地说出数月来南蛮边军的不同寻常。例如兵马越来越收,和大魏的冲突频率与往年的区别……所有这些,都彰显一个情报:南蛮可能要对大魏动兵。

杨嗣判断,如今春草初生,万物复苏,南蛮从上一个冬天蛰伏里休养好,如果真要动兵,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期。

杨嗣怀疑,南蛮的内乱已经结束。如今不过是虚晃一招,麻痹大魏。南蛮野心勃勃,可能觊觎这场战事已久。

如此讯息传到言尚和暮晚摇这里,二人当然不能视作寻常。

言尚擅交际,他在官场结识的朋友诸多,杨嗣此信一处,言尚就开始写信给剑南道节度使、给陇右道节度使,还有守着两方大阵的数位将军,向他们询问详细的军务情报。

并且言尚担心岭南偏远,信件往来时间太久会耽误军务,他让这些人的回信稍后再回自己,最紧要的,是将回信送去长安。

数封情报一同到,言尚的老师刘相公坐镇长安,定会看出其中问题。同一时间,言尚也给刘相公写一封信,详细说明杨嗣之所以通过自己口传话的缘故。

甚至言尚留个心眼他意识到,如果大魏和南蛮要开战,杨嗣的这封信,会成为杨嗣戴罪立功的突破口。

言尚不光要为大魏着想,他还想趁机脱掉杨嗣身上的罪,帮杨三郎恢复名誉。

四月时节,长安城中官场进入紧张状态,刘相公主持召开廷议,商议南蛮情况,商议大魏兵马调动,准备粮草。

刘文吉身上挂着军职,当然也会参与这种廷议。

唯一被排除出去的,是皇帝。

但是皇帝显然也不关心臣子们太厉害,皇帝无所事事。满朝文武商议言二郎送来的情报可信度有几分、大魏对南蛮是战是和时,皇帝在磨着大臣们,答应让他巡游天下。

皇帝兴致勃勃,想要以天子身份巡游大魏国土,看看自己治理的大魏是如何强盛。

政务们有几位相公管着,皇帝插不上什么手。言尚在长安的时候,皇帝还试图跟大臣们争一争。言尚走后,皇帝发现自己争不过这些大臣,他又唯恐时间久了,暴露自己才能浅薄,便干脆随大臣们去了。

而今,皇帝只是想巡游天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