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嫁妆银子。可那丢了的钱却是有账可查的,若是不及时补齐,日后被人抖落出来免不了麻烦。她手里剩下的钱哪里还够修缮什么商船,要是宋镇不接手,此番她还得丢大脸。
幸好。
想起那拱手让人的大笔银钱,不由暗暗咬牙:日后等她拢住宋家的权柄,别让她再瞧见那歹人,否则,她定要让他们把命都交代在漳城!
*
不过是十余日的光景,整个漳城便犹如烧沸了的开水一般,咕咚咕咚地闹腾起来。
漳城内各方大商贾风云涌动,亦有不少临县坐商想来凑热闹,一场强龙与地头蛇的风云际会,在暗处里悄然发生。
外邦亦有探子悄悄打听,若有商船停靠,税银几何?
只是这漳城的父母官任期将满,似乎眼瞧着这功绩落不到他头上,问起来皆是语焉不详,托辞是朝廷未有明令不敢擅专,惹得不少人败兴而归。饶是如此,仍旧没能止住众人雨后春笋般疯涌的心思。
然而某一夜,渡口忽地杀生震天,许多年不曾在漳城上岸的海寇忽地像商量好了一般,集了百人之数,火把在夜色里燃亮了半片天。
卫所属官似乎许久没见过这场面,也吓得慌了神,一时之间竟不敢应战,派了小兵拿着令牌去府城求援,盼着能以多敌少。
百姓们吓得肝胆欲裂,瑟缩躲在家中,看着衙门的官兵身先士卒地冲了出去才稍微松了口气。
谁知海寇并未入城,只一心扫劫码头的诸多货仓,等铁骑赶到力所不逮,便又索性将带不走的点了火烧了,这才狞笑着登了船扬长而去。
听闻消息后赶到的晏康几乎目眦欲裂。
这一次侵袭,他的生丝起码有四成损失!
有心向护卫城池不力的卫所讨个说法,对方对着他们这些商贾却并无好颜色,冷着脸道:“还不知百姓有无伤亡,尔等贱商倒还记挂着些许银钱!勿要久留,否则别怪刀枪无眼!”
操着地方口音的新兵蛋子,哪里管眼前人是不是什么大行商的少主,一口大义凛然的大道理气得晏康面皮发青,却什么硬话都不敢说,只能拂袖而去。
待官兵清点伤亡情况后,晏康更是气得吐血百姓哪里有什么损失,损失最大的就是在渡口包了众多货仓的他!那些卫所官兵迟迟不敢应战,倒是敢冲着他耍威风!
对卫所的声讨在此后的几日自是甚嚣尘上,但蒙在所有原先盯着漳城渡口的商人们心上的,是另一层更加隐晦的阴影:漳城卫如此行事,倘若日后每每他们要出海时海寇们都来劫掠一趟,他们还能安生做生意吗?
对于有意在漳城停靠的外邦商贾而言,更是惊雷一道:连漳城的安宁都无法保证,他们的商船若在海上行驶时受了侵袭,没着没落也没人救援,只怕生意做不成,还得葬身鱼腹了……
漳城卫在此事后自是受了训诫,但更让行商们绝望的还在后头。
三日后,原本对开埠一事不甚热衷的县令忽地宣布,要公布漳城对外通商的诸多细则。
众人挤在县衙前头看了半晌,皆是脸上沉沉,面色难看。
这细则,活像是皇帝陛下硬逼着县令写,对方写出来的用来应付皇恩的东西。
对外税收方面,不论材质不论物件,抽成都极高,对内,却道售卖的东西要彰显大魏风范,不可以次充好来牟取暴利,且非官商出海,对每件物什的数量都有严苛的要求。
这哪里是做生意?倒更像是皇家使臣出使属国,用无数珍奇低廉卖给甚至赐给属国,向外邦炫耀大魏国力,打肿脸充胖子的行径。
见此态势,原本在海寇侵袭一事后还心存侥幸的商贾们顿时败兴而归,对开埠一事彻底不抱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