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记预感到接下来几年,随着票证这些东西慢慢放开, 这个?竞争会越来越白热化,这是?挑战,但也是?风口。

总厂如?果抓住了这个?机会, 那?就是?飞黄腾达, 从此奠定国内纺织业王座的地位。

如?果没抓住, 那?就是?被时代淘汰,成为和那?些小鱼小虾挣一口饭吃的落后企业。

所以问题还是?落在销路上,怎么把这些产品销售出去?是?最关?键的难题!

国内当?然是?销售的主要市场, 但现?在国营纺织业竞争激烈, 还有新?兴起来的民营、集体企业在底下抢饭,光靠国内行不通。

吴书?记眼光毒辣,他把目光放在了海外市场。

但是?产品不能直接往外卖, 一来缺乏有效渠道不一定能卖出去?,二来他们人生地不熟,容易挨宰。

所以吴书?记想到了港城。

这几年,最有存在感的就是?港商,他们手握重金,渠道丰富,人脉广阔。

几年前,港城永新?公司就在内地投资了一家“三来一补”的珠江香洲毛纺厂,搞来样、来料加工,装配和贸易。

这种合资企业有了第一家就有第二家,那?之后就有很多港商奔赴内地开企业,也有许多工厂伸出了橄榄枝,想和这群港商寻求合作。

港城能提供贸易渠道,扩大市场份额,赚取收益,工厂这边能卖出去?更多的产品,赚取外汇,这是?双赢。

陈启邦当?然是?港商里面的香饽饽,最重要的是?,他还没有来过内地跟任何一家工厂达成过协议!

哪怕面对南城针织总厂这个?“西南针织王”的邀请,陈启邦也是?一连拒绝了好几次。

还是?吴书?记毫不退缩,“三顾茅庐”,又找了不少人脉关?系,对方看了针织总厂的“自我介绍”之后,终于开了口点了头。

甚至都没答应和他们一步到位谈合作,只说先来南城实地考察一下。

但针织总厂上上下下还是?非常看重陈启邦的这次来访。

这么难得的机会,别说南城了,省城乃至国内哪个?纺织工厂不眼馋?

终于是?把陈启邦这尊大佛请来南城,总厂的书?记和厂长两个?最大的领导都亲自出席作陪。

事情一开始是?顺利的,针织总厂引进了新?设备新?技术,加上本?身产品质量过硬,陈启邦那?边其实是?比较满意的,毕竟港城寸土寸金,与其在本?土做实业,倒不如?做做这种贸易,对他没什么风险。

两边可以说是?相谈甚欢,一天聊得比一天投机,甚至连具体的合作方案,都隐隐有了眉目,这让吴书?记喜出望外,感觉这事儿简直是?板上钉钉,绝对能成。

谁知道从昨天开始,事情却急转直下。

陈启邦这尊大佛请不出来了!

邀请他去?厂里考察,实地看一看机器设备还有工人,他都是?愿意的,甚至带着他去?南城参观那?些本?地景点,陈启邦也饶有兴致,唯独到了饭点,陈启邦说什么都要回?饭店。

陈总倒是?有理由,说是?出来走了走,有点累,中午想留在饭店休息,吃吃饭店的简餐。

一顿,两顿,总厂这边没什么想法,三顿,四顿,这下事情就有点麻烦了。

都说餐桌是?第二个?战场,对吴书?记他们来说,多少生意洽谈就是?在饭桌子上完成的,饭桌上也特别能看出两边的态度,可他们这边眼巴巴地请人去?了,陈总却满口回?绝,这是?什么意思?

紧接着,又有人通风报信,说是?邻省荆沙纺织厂那?边也蠢蠢欲动,想从他们手里头截胡陈总这条线,现?在正给陈总的秘书?联系,热情邀请他们去?邻省做客,还说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