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2 / 3)

临淮内渡输送、调拨;而除内渡外,其余所有城外渡口、船只一并焚毁,以免为金人所用。

赵玖没有参加这些议论,便是当夜渡河也都显得浑浑噩噩。

“官家!”

临上船前,张俊张太尉第二次主动朝赵官家下跪了。“臣有一言。”

“说来。”尽管有各种不如人意,但无论如何,张俊在寿州这一轮表现都守住了一个军人的底线,赵玖实在是难以对他产生什么多余恶念,也很难不认真对待他的发言。

“官家,今敌势方张,宜且南渡,故过淮之后,请官家稍作预备,便再度南行,据江为险,然后练兵政,安人心,候国势定,大举未晚。”渡口之上,狼藉一片,张俊不顾一切叩首以对,言辞恳切。“这是臣的真心话!也只有此时说来官家才不会以为臣是个怯懦之人,还请官家细细思量。”

渡口之上,赵玖定定的看着此人……如果他没记错,这应该是他第一次听到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提出渡江偏安之策,放在以往,莫说他赵玖,便是寻常内心渴望如此的那些主和派、投降派也要站出来先呵斥一番,然后给张俊安一个武人不知道德文章的保护性理由,再论可行性的。

然而,今时今日,此情此局,赵玖反而真的难以驳斥了。

“我知道了。”

实际上,赵玖沉默了半日,却也只能如此说了。

第二十八章 一梦方醒

淮河风起,河中泛起的小浪拍打着边缘薄冰,建炎元年的腊月二十七凌晨,赵官家终于率最后一批行在文武渡淮来到了八公山。

而也就是这一日中午,正在八公山亲自监督为张俊、刘光世修筑撤退时凭险而守的军营时,晴空万里之下,候在临淮山峦上的赵官家亲眼看到了自东北方向往下蔡城涌来的刘光世部溃军!

其势密密麻麻,数都数不清,且旗帜混乱,骑步无序,散落在下蔡城东、淮河以北的平原之上,却又统一向着下蔡城汇集而来,宛如一堆乱糟糟却又闻到蜜水味的蚂蚁。

赵玖坐在八公山上看了半日,心情愈发糟糕,却又回头找了一个行家询问:“正甫,我虽不懂军务,可这数量是不是有些多了?刘光世部有多少人?”

“回禀官家,”杨沂中小心做答。“刘太尉部兵马以之前来论,虽是诸军最多一支,却也只有一万二三,此时数量却不下两万,应该是鲁南六军州中皆有本地乡勇弓手之流随行南下……”

“这么说……”赵玖忽然一声嗤笑。“刘太尉虽少有战场表现,可还是有些手段的,临如此险境依然能有这么多乡勇兵马弃家追随?”

杨沂中愈发小心了起来,却又压低声音相对:“官家,刘太尉的兵马自河北时起便是他们父子几十年养起来的,西军将门多有传承,又善于恩养……”

“我知道你的意思。”赵玖没好气的打断对方。“我哪里有半分问罪之意?真要问罪,我不也是狼狈逃了吗?十万也好,五万也罢,金军势大,刘光世算不上罪过。”

杨沂中旋即不语。

倒是赵玖,看了半日,复又看到那些士卒在在城门前拥堵不堪,反而转身下令,让汪伯彦拟了道旨意,着赵鼎寻王渊过河去下蔡城中安抚刘光世,让刘光世好生整理败兵,可用的留下来和张俊一起固守,实在不可用的则让王渊好生输送回南岸这里安置休整。

旨意传到,河对岸如何反应赵玖已经不知道了,但整个下午他都在八公山上端坐不动,也不知道再想什么,其余人侍立在旁,眼瞅着昔日以富庶广大闻名的下蔡城几乎肉眼可见的恢复了嘈杂感……俨然是溃兵纷纷入城,却又不由松了一口气。

当然了,赵玖也松了一口气,但他依然没有移动的意思。

其余文武心知肚明,也都随侍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