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1 / 2)

“倒像个小君子。”

陆稹闻言,站定后朝她拱手作揖,“见过姐姐。”

像模像样的。

曹叔道:“本以为来太早会扰了东家清梦,可见门口设了祭,又见院里亮着灯,这才叫门。东家今日也起这么早?”

胥姜把几人请进肆里,“今日若赖床,怕神仙都要现世来怪罪了。”又问:“你们可用了朝食?锅里赤豆粥还热着,要不要来一碗?”

曹大力推辞道:“在家吃了。母亲也是一早起来熬了粥,吃好了方才出的门。”

胥姜笑道:“曹大娘手艺想必很好。”

曹叔也笑,随后问道:“东家,咱们什么时候去拜见林夫子?”

“林夫子家此刻应该也在祭拜,咱们再等会儿,天亮了再去。”

“好。”

爷孙三人来,总不好叫人干坐着,胥姜便上了些茶果,几人一边吃茶,一边闲话。

陆稹看着满肆的书,跟掉进米缸的耗子似的,东瞧瞧,西摸摸,最后竟抽出一册《蒙学新集》拿到灯下读了起来。

几人不约而同地放低声音,最后渐渐隐语,听陆稹读起诗来。

童声郎朗,字句纯净,倒是比一些老学究摇头晃脑的吟诵更有滋味。胥姜越听越惊心,这诗首首读来,竟无谬误。

陆稹连读十几首,见三人齐刷刷盯着自己,一时臊了,合上书不读了。

胥姜捏了捏他头顶的发包,问道:“从前教你的都会了?”

“嗯。”陆稹重重点头,神情期许,一副讨赏的模样。

“真厉害。”胥姜不吝夸奖,随后将这套《蒙学新集》往他手里一送,“这是奖励。”

陆稹脸上一喜,却没有立刻要,而是看向曹叔,曹叔看着胥姜,见她满脸不容拒绝,便冲陆稹点了点头。陆稹立马朝胥姜脆生生说道:“多谢姐姐,我一定会好好珍惜它的。”

小小年纪便懂得惜书,可比她儿时强千倍万倍了。

胥姜起身找来笔墨,让他落下自己的名字,陆稹端端正正地坐着,端端正正地执笔,端端正正地落下两个字陆稹。

“字也写得比先前好上许多。”胥姜对陆稹这份天资已然习惯,她翻开诗集,指着里头的刚劲有力的字体对陆稹道:“这便是你老师的字。”

陆稹扒着书睁大眼睛看,看完满脸崇敬,“我今后一定会写得和老师一样好。”

曹家父子不禁失笑,以为不过是小儿玩笑话。可胥姜却知道,以陆稹的性子,只要发愿做一件事,便必定能做到,于是她对陆稹说:“若你以后能写出这样的字,我也请你刊书,以示万众,以示后人。”

陆稹漆黑的眼睛流光四溢,“一言为定。”

他伸出小拇指要与胥姜拉钩,胥姜伸手勾住他,一大一小结下契约。

胥姜盯着他小小的手指,心道:果然还是个小孩子啊。

晨光熹微,是时候动身去南山书塾了。曹家父子将马拴在书肆后院,犟驴吃过这马不少口粮,每每去曹家也是同它拴在一起,倒是合得来,安分与它挤在一个窝里。

胥姜挂牌子锁门,与曹家三口,步行前往南山书塾。

一路上,家家户户设祭,偶有大户人家在门前搭棚施粥,粥棚前排成长龙,领粥的有乞丐、有道人、有僧人、有家中困苦的百姓。乞丐领粥后通常会说句‘大善人’之类的美赞,道人则化一张符相赠,而僧人化缘后会吟诵经文,引得其中的困苦百姓拭泪道苦。

一架粥棚,世情百态,陆稹看得红了眼眶。

他想起自己遭难的家乡,想起逝去的父母亲族,又念及胥姜的救命之恩与曹家人的养育之恩,不由得跟着那僧人念起经来。

那僧人领了粥正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