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但是年富力强的他并不畏惧这些。

他这一代做不到的事情,也许他的子孙能帮他做到。

与其说是他给了赵疏桐展现自己的机会,不如机会都是赵疏桐自己创造的。

“爱卿去了工部,在本职上可不要懈怠。”

赵疏桐知道皇上说的这个本职是指种地,“臣会肝脑涂地,报答皇上您的知遇之恩。”

皇上满意赵疏桐的态度,对给他封侯也没有了芥蒂。

赵疏桐身上的功劳巨大,即使他在弱化赵疏桐在民间的名声,但赵疏桐在百姓和学子中的声望依旧很高。在普通老百姓心中,不管龙椅上坐的是谁,能让他们吃饱肚子的官就是好官,能让他们吃饱肚子的人就是好人。学生学子在未进入官场之前,大都保有一腔热血,对赵疏桐也很尊崇。皇上曾经有那么几个时候也忌惮过赵疏桐。

他观察了几年赵疏桐在甘陇县处理政事的手段。

赵疏桐还算果断,该杀人的时候,雷厉风行,绝不会手软。但是他颁布下去的政令,几乎都是偏向百姓的。上官吩咐下来的事情,用强权可以轻松达到目的,他却拼了政绩不要采取温和手段,甚至让百姓自己选择。

这无不透露着这是个心慈手软的人。

而在官场上,心慈,就是软弱。

这样的人会是一个好官,让他当一县的父母官,或者一个知府都是可以的,但是当皇帝,他就没有那个能力和手腕了。

皇帝很明白的要荣养赵疏桐,让赵疏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赵疏桐也配合。

他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想在一个没有丧尸末日的地方,普通但又不平凡的过完这一生而已。

虽说人生处处有斗争,但他已经奋斗到可以保护家人的地位。

还想要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