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2 / 3)

之后,徐家长子再无长进,在江陵通判这个位置上待了八年了。

还好江陵富庶,又是家乡,徐通判一家在此很有几分面子,虽然和徐老爷子在世的时候不能比,可人家到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

龚小贩想到这里,不禁摇摇头,自己一个做小买卖的操别人的心作甚,人家徐通判好歹是江陵的大官呢。

徐通判家住的是标准的二进的宅子,穿过影壁从宅门进去之后,倒座房里住着徐家的下人,出来招呼的是徐家的管家陈顺儿,他摸着山羊须迎来送往。

他浑家是太太身边的得力之人,知道送鱼虾的过来了,忙捏着银子过来,给完银子,又穿过垂花门过了影壁后再往正房去。

此时,徐通判的夫人张氏正拿着聘礼挑好东西,她难得的养了女儿一处,又借钱置办了嫁妆,若是不留下些聘礼,怕是明年入不敷出,所以她既要顾着体面,又不能吃亏。

她下首坐着一位姑娘,发同漆黑,眼波若明,纤纤十指似栽葱,曲曲双眉如抹黛,托腮看着忙碌的张氏,她便是徐湘湘,徐家的大小姐。

“娘,您说沈家怎么就提起跟女儿的婚事了,若非是有方大人来这么一遭,就连爹都不知道呢。”

说起来这些日子徐湘湘跟做梦似的,她自婴孩时家中因为祖父的原因倒也算得上钟鸣鼎食了,祖父位高权重,又得皇上信任,她们一家在京师可谓是过的安逸舒适,可祖父一死,落地的凤凰不如鸡,父亲守孝完再起复时,只分到江陵,一个六品小官做了七八年,完全看不到尽头。

这让徐湘湘的婚事也十分坎坷,以前在京师时,爹娘那是非三品以下官员的儿子不考虑,甚至在她很小的时候开始攒嫁妆,在最困难的时候她这笔嫁妆都没动过,即便父亲官位几年如一日的不变,但是她很清楚,爹娘是绝对想让她嫁个好人家,从而更上一层楼的。

可是江陵这个地方,虽然比不上江浙一带,还算富庶,但是让爹娘看的上眼的人几乎太少了,或者说有那真正位高权重的,还不一定看的上他们。

所以徐湘湘的婚事一拖就拖到了十八岁,甚至于小她两岁的从妹都快要出嫁了,她才得了这桩婚事。

好在不负所望,徐湘湘的这门好婚事便真正让徐父徐母扬眉吐气,也让徐湘湘这个十八岁的老姑娘的地位忽然水涨船高了起来。

对,她的夫家便是鼎甲豪门世家的吴兴沈家,本朝虽然科举开始兴盛,但世家依然在士林中执牛耳,尤其是沈家一门双相,沈家子弟高官故旧尤其多,比如湖广总督便是沈家人,得知此婚事,还特意送了贺礼过来,这让爹娘也十分有面子。

张氏笑道:“所以说人家大家族可不会做哪些魑魅魍魉的丑事,只有市井小人才这样呢。”

徐湘湘想这个说法倒也不对,可她也知道张氏信奉世家信奉读书人的缘由,祖父徐老尚书很早就出类拔萃做了官,当初徐父完全可以找一门高门婚事,就别说高门婚事了,便是门当户对的也一大把。

况且当初张氏在家也并不受宠,外祖父连个举人也未曾考上,还害了一场大病,家资都散了不少,就是在张家最困难的时候,徐老爷子感念一饭之恩,上门为长子提亲,张氏感激涕零,在她心目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有读书人才是真的信守诺言是好人。

只见她说完,又看了看徐湘湘一眼:“你二婶她们昨儿晚上还酸溜溜的,要我说,这还不是她家太着急了,她家女儿还没及笄呢,就跟疯了似的,最后找了个商户子,还沾沾自喜呢。”

这张氏对弟妹白氏有意见也是因为白氏曾经要替徐湘湘做媒,张氏夫妻去打探过,那家的儿子长的跟个三寸丁似的,家风也一般,虽说家境殷实,但是女儿配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委屈了,所以张氏总觉得白氏是成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