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以来,很难避开的关键词就是“文官集团”,由于重文轻武的风气在,胤朝的文官集团比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发达。

而文官在朝,意见相左,就一定会导致一个后果。

党争。

从大胤前朝大周开始,党争便初见端倪,晚周灭亡,很大程度上与连绵不绝的党争脱离不了干系。

胤始帝开国之后,党争绝迹,这是因为始帝手腕强硬,且有一位名相刘争,刘争在始帝开国时立下了卓越功勋,君臣一辈子相敬互爱,是难得佳话。

刘争在朝,说一不二,始帝在位,文臣心服口服,无人敢造次。

自从始帝去后,党争便越过文官集团,正式成为了大胤历史上铭刻最深的关键词。

究其根源……帝王们为了把持权柄、玩弄权术,悉尊韩非子“异论相搅”的驭下之术。

换句话说,执政这一职位在政事堂中初设,就是为了与宰辅针锋相对。

胤时宦官集团尚未被扶植起势,多是文人内斗,为了平衡朝局,不使任何一人有机会收拢权柄,皇帝默许、甚至是鼓励宰执党争的。

德帝放任高则与傅庆年的争斗,便是如此。

始帝之后,大胤历史中如刘争那样能够令朝廷上下心悦诚服的相权把控者屈指可数,顾之言在时朝中风气扭转,几乎接近平息,但他因燃烛一案,飞快地在历史舞台上退了场。

刘争和顾之言之后,大胤上下几百年,就剩一个人还有如此威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