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1 / 3)

?

不知谢暄和徐丰则说了什么,第二天,徐丰则的精神显然好了很多,主动跟徐希则一同读书,无意间说起徐泰则在西北的境况。徐希则语塞,只是道:“没想到弟弟比我先立事,他已经慷慨赴国难,我还在这里读这些反反复复的废话。”

说着,他把书猛地掷出去,被徐丰则捡了回来。

“学而为己,出仕为国,待到明年会试之后,你就能入朝为官,为国为民。血染沙场是报国,运筹帷幄、燮理阴阳也是报国,你抬高一个、贬低一个,有违中庸之道。”

徐希则闻言,火气已削减一半,只是心中仍有郁气,冷冷说了句:“中庸之道就是把自己困在象牙塔、黄金屋里彻夜不寐吗?”

徐丰则没说什么,只是后来再没找过徐希则一同攻书,事后徐希则也后悔,后悔自己把对突厥人的恨意发泄在同族兄弟身上,三番五次登门谢罪,徐丰则倒也接受了,只是更加不喜说话,日夜关在房中,枕席上都是展开的书本,书页上密密麻麻地罗列着随手记下的批注。

?

谢昀那边一直没有消息,冉念烟怀疑是不是谢暄用了什么手段,把谢昀软禁起来了,这种看似很难的事,谢暄做得出,而且很可能只需一句话,用在正确的人身上,比如对尚氏说一句“弟弟最近不留心学业,应当督促他潜心读书”。

第48节

这样的伎俩,在她身上百试不爽,人人都有恐惧的东西,谢暄聪明就聪明在会利用这种弱点,合理合法。再想想,徐夷则坏就坏在不明白什么叫合理合法,什么叫中庸,总是做出惊世骇俗的大逆不道之举。

若是在慈宁宫的那段密谈流传出去,说不定世人要为年轻的太后和嚣张的摄政王编排出怎样旖旎的胡话,她甚至觉得,徐夷则本就是这个意思。

他若没有那种意思,为什么要两世对她纠缠不休?她很好奇徐夷则之前究竟经历过什么,如果是惨死在勤王的大梁将士手中,那是何等的报应不爽。

眼看离离开九成山的时间越来越近,谢昀就像失踪了一样,夏师宜也毫无音信。

就在要离开的前一夜,九成宫宫门夜开,徐德在值房值夜,远远望着从山上行宫到山下御道,一片灯火荧煌,便知情势不妙,如今看来,能引得宫门夜开的,若非东宫太子的病势,就是西北战局骤变。

与西北相比,他倒宁愿是前一种,毕竟后一种事关他的兄长,更事关徐家。

徐家别业内,第一个发现情况有变的是守夜的家丁,因为徐德和徐径都不在家中,他们只能直接将消息通报给已然入睡的太夫人。

那一夜,冉念烟在外祖母的暖阁中过夜,她一向浅眠,家丁将消息传达给周氏,周氏已然十分小心,缓步轻声,却还是惊醒了冉念烟。

“出了什么事?”声音略带沙哑,是刚醒来的外祖母。

周氏道:“家丁们说,宫里有变故,正有官兵下山。”

沉默半晌,外祖母道:“更衣。”

这便是她的明智之处,徐家处在这种地位,无论是出了什么变故,必然会牵连到徐家,与其祈祷太平,不如准备好随时应对,到时方可有条不紊。

与此同时,各院的女眷也都起身,换好白日才穿戴的衣裙,来到太夫人房里等待着,虽然她们大多不知等待的究竟是什么。

一传十,十传百,不仅是徐家,别姓的宅院中也渐次亮起灯火,却没有一个人敢迈出家门,与亲故商议,或是上街看看究竟出了什么事。因为他们都知道,皇帝出巡,随行的官兵并不多,并且都是选自锦衣卫的亲军。

光是锦衣卫三个字就足够令人胆寒,因为他们的意思就是皇帝的心思,不过天子怀仁,总要维持一个光辉仁厚的形象,与之相对的阴暗面就要由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