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份福利待遇就是盘算过灾民的实际情况定的。若按照以往这样的待遇是极低的,可如今米面已涨到五百文一斗,且还没处买。黎家的这份待遇已是很丰厚。至少可以保证做工的人四口之家不被饿死冻死。
告示一贴,飞狐县的灾民奔走相告,纷纷跑来报名。在这个饥荒年代,灾民们只要不饿死,什么活都愿意做。
人一多,后勤就显得尤为重要,黎雅在作坊的员工里挑了六成出来。以顾淳为首,维持着作坊里暂住的流民秩序。
作坊又在外面设置了十个报名点,只要来报名做工的,即刻能去食堂得两个包子填肚子。
第一天就有一千多个人排着长长的队伍来报名。这些人大多数是邻县流窜到飞狐县的流民。作坊把这些流民在门外按各自的特长填写好信息归类好后,再被作坊的后勤人员引领到食堂拿包子,安排住处。大多数报名的流民都是拖家带口的。作坊也不嫌弃,仍旧给他们安排好住处。当然也不是什么舒适地方,也就是在作坊里给他们打通铺能有个睡觉的地方罢了。虽说简陋可至少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好在作坊够大,容纳个几千人不在话下。
在这个饥荒年代,作坊的这份安排至少可以保证这些灾民不被饿死和冻死。更能安抚灾民的心,不使他们暴动。
整个项目由黎家兄妹俩和衙门代表陈安三个人统筹。底下又分成上百个小队,各司其职,齐头并进,商业圈项目正式启动。尽管外头天气严寒,但这些人依旧卖力干着活计。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干活才能保证一家人不被饿死。
而作坊外面设置的十个报名点仍旧每天招着人,不管天气如何恶劣,报名的地方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只要愿意做活的,作坊几乎来者不拒。
五天下来,飞狐县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流民都被作坊给收留了。报名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可工程上已是人山人海。
黎如晦和黎琼原先就算过这一万三千石粮食只够维持一万人的温饱而已,再多他们也无能为力。
流民在不断的增加,这些外来的流民几乎都是奔着作坊招工的消息而来。直到十天后,作坊已收留了将近一万人,作坊里角角落落都打满了地铺,连宿舍里小小的几间房都挤了百来个人。
工程上已经有四五千劳动力,可工具有限,一下子也用不了这么多人,负责统筹的三人碰头商量了一下,便将做活的流民分成两批轮流工作。而休息的人一天口粮减三成。
作坊几个老板商量了一下,决定停止招人。毕竟收留这一万人已是极限。再多实在无能为力。
十二月底下了几场大雪,每天一早醒来,外边都是白茫茫一片。他们要安排一队人起早去工程上扫雪。
这消息一出,作坊里呼啦啦的站出一大片小孩妇人。这些人自愿起大早去扫雪。
黎雅觉得这也没什么好推辞的,便直接应允她们,每人发一副扫雪工具便由着她们去干了。她想着外边这样冷,转身便去了食堂叫陈大娘熬上两大锅薄粥,待扫雪的人回来每人分一碗下去,去去寒气。
这份福利一出,扫雪都成了抢手的工作。有些人家家里孩子多,每日分下来的口粮只能保证不饿死罢了。已经有几个月没有吃饱的感觉。扫雪的活计本就轻便,小孩子也能干的很好。这些孩子索性晚上也不睡觉,大半夜就在门口排队等着天色稍亮时扫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