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说:
猪肉、牛肉和鸡肉的价格参考了一下宋朝,牛肉价格这么低,是为了让卖牛肉的无利可图,从而起到保护耕牛的目的,实际上北宋只许卖二十文。当然,黑市依然存在天价牛肉,但明面上就这么多。
鱼虾我忘记在哪看到的记载,回头翻到放上来,应该不是宋朝时期的物价,我是几个朝代混着虚构的,只是相对较多地参考了宋朝。
张大郎的俸禄有的读者一直觉得不对劲,我是这么想的,水浒传里武松做为一个县的都头一个月五十贯钱,张大郎只是一个微末小衙役,他的俸禄还是衙门自筹发的,等于编制内的合同工,所以工钱除以十里头还要晋升很多次才能到武松的位置(不是说张大郎会到那个位置去)。
而且文里的大周朝,设定是环境还算平稳,物价没有北宋末年高得离谱,所以我又除以二,算下来就是二三两银子。
以我的能力,目前物价设定也就能到这个地步了………下一本我会更注意些。
2、小孩玩的就是新鲜
张家院子里种了一株樱桃、一株石榴、一株老槐,还栽了些琼花。因张知鱼嗜辣,前院的墙根儿还劈了几分地种些辣椒和瓜果蔬菜。
虽都是苏州常见的品种,但后院那棵老樱桃足有四十来年,长得格外高大,旁边还打了口井。一年四季张家人都爱在树底下歇息玩耍。
这会儿正是一日里阳光最盛的时候,晒得人浑身都暖融融的。王阿婆和孙婆子带着两个小姑搬了凳子在树底下绣荷包。
张知鱼扫了下四周,见少了两个人便对王阿婆道:“我娘和大姑呢?”
王阿婆便道:“她说今日日头好,不冻手,带了梅姐儿卖船食去了。”
南水县河道众多,其中一条新开通连着大运河的河道离竹枝巷子就隔了两条街,因水面宽阔,许多富贵人家都租了大船日日飘在河上吟诗作赋,周围的花娘见有利可图也支了彩船边划边唱些小曲儿。
都说江南佳人多,寻常人家的女儿整日吃糠咽菜,还得做许多家务活儿,不是天生丽质哪里就能白嫩娇美了,富贵人家的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寻常人又哪里见得到。
这些说的其实大多都是这些散落在江南山水间的花娘,她们不似扬州的瘦马苏州的仙妓,从小吃穿用度比肩大家闺秀,但也不差,穿金戴银吃香喝辣真论起来物质上比小官之家的闺女过得还好些。
春河到底靠着寻常正经人家的巷子,河上的自然不会是一等一的仙妓她们都在太湖,当然也不会是最底层开门迎客的姐儿,而是明面儿上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人,主要是“做花头”和“打茶围”,陪吃陪喝陪聊但不过夜,暗地里可能那是另外的价钱。但明面上是没有花街柳巷的淫靡之气的。
江南多盐场,遍地晒黄金,多的是万贯家财的贵人,贵人们花钱如流水,不消三月,上边就乌泱泱停得都是卖小食、新鲜玩意儿的乌篷船。
李氏吃过两回张大郎带回来的小食,觉得还不如自己做得好,又离得近,便起了去卖船菜的念想。
恰巧巷子里的王家是卖菜的,南水县里再小的货大家也习惯走水路,王家经年累月往来收菜便置了艘乌篷船,如今便停在春河上,李氏要用时只需每日给十个大钱。
又用他家的船又买他家的菜,一碗饭吃两遍,两口子如何不愿意。反正那菜三日才进一回,白放着还不如租出去。
李氏做的味道好,卖的小食不过一个时辰就消耗殆尽,春夏两岸风光正好时一日下来刨去成本能赚上五六十文,码头抗包的汉子腰酸背痛劳作一天也才拿四十文。
但这样好的买卖李氏并不常去,家里病的病小的小,只有梅姐儿得用些,对着一大摊子家事来说依然不够用,她能让十三岁的小姑子在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