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出来,才把盆带回来。

二丫到家的时候,崔大山和崔如英已经把包子放在扁担里了,今儿做的多,崔大山挑个大的,给二丫留了个小的扁担。

崔如英没嘱咐别的,就把价钱嘱咐清楚了,“一个三文钱,买四个给十文,但不能买两个给五文,以后也是,价钱不能变,包子味道不对千万不能往外卖,更不能卖隔夜包子。”

说到最后崔如英又补了一句,“爹,等咱们包子摊儿做大做强,到时候这生煎可是招牌,现在可不能砸了招牌。”

崔大山把这话放心上,“放心吧,卖不出去带回去自家吃。”

家里都爱吃这个,酱肉包吃腻了,但这个还新鲜着。

这个包子,他一口就能吃一个,跟饺子似的,真要敞开肚子吃,五十个都不够他吃的。

到了城东,崔如英跟着两人走了一会儿,卖出去几份之后她就让二丫跟着崔大山一块儿,自己去别处买。

这样快一点,早点卖完早点回去。

崔大山本来不太放心,但是崔如英一向机灵,就道:“卖完了咱们还来这儿,一块儿回家。”

崔如英点点头,跟崔大山他们分开走,一边走一边叫卖,一直到了昨天老婆婆来买包子的地方。卖出去几份之后,她就跟巷口坐着的人打听陈娘子家住处。

坐在门口的婆婆问:“哪家的,去陈娘子家啥事儿?今儿她还没回来呢,你去也是空一趟。”

崔如英指了指挎着的篮子,道:“过来送点东西。”

婆婆这才给指了路,“后头第二条巷子第四家。”

崔如英道过谢后就找了过去,城东房子的确大,好多家门口还有小的石狮子,不仅如此,路也宽敞一些。她找到之后没急着进去,先在门口看了几眼。

这个时代家里只要有人,大门都是敞开的。

崔如英看见院子里一小娘子在洗衣服,大大小小的衣裳晾了一院子。家中还算干净整洁,只不过,她好像听见有孩子在哭。

崔如英站了一会儿,也没听见孩子哭声止住,她敲了敲门锁,对着院子里晒衣服的小娘子道:“听见你家孩子哭呢,咋不哄哄?”

女娃看过来,她看起来和二丫年岁差不多,模样和陈娘子有些像,丹凤眼鼻梁有些塌,不过比人显得高瘦。她只往门口看了一眼,没说话也没动。

崔如英又道:“你家大人不在吗?”

“我奶抱着我弟出去。”女娃这样说着,也没进去哄孩子。

崔如英在门口站了一会儿,刚想再说两句,就碰见一个抱着孩子的婆子从身后进去,她往旁边避了避,瞧见婆子怀里的孩子胖嘟嘟沉甸甸,手腕上还带着个银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