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崔如英每回带给他的书崔大郎也都看了,以前的东西都给捡起来了,就等着忙几天铺子的事儿,就去上学读书去。

不过再读书,同窗都是比自己年岁小的,他估计得大个四五岁,不过大郎也不在意。

崔大郎看看崔如英,说道:“多亏了家里,不然我肯定回不了书院。家里到时候还得让二丫多照顾,明明我才是长兄。”

崔大郎心里并不是很好受,做长兄的该为弟弟妹妹撑起一片天,可他呢,还要让妹妹们多分担家事。

崔大山拍拍长子的肩膀,说道:“你是老大,日后光宗耀祖了,可不能忘记照顾弟妹。”

二丫点了点头,她眼睛跟月牙似的,一直在笑着,很是为崔大郎高兴。

崔如英看了看崔大郎,又看了看崔大山,“爹,别等日后了呗,有句话叫择日不如撞日,你都把大哥送去书院了,也照顾照顾二姐呗。我倒好说,现在在侯府读书,说起来也是花了家里的钱,四郎五郎日后应该也要送去读书的,六丫还小,倒是不急。

可二姐成日在家帮忙,什么也不图,等以后得等到什么时候去。”

这话说完,铺子里安静得落针可闻。

二丫张了张嘴,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以前没这么想过这些事,但听如英一说,又好像不是那回事儿了。

这些话在她脑子里转来转去,她脑袋现在乱得很。

她知道干活供兄长读书是应该的,而且也乐意干活,以前不让她做她心里还不好受呢。

可是……妹妹说的话,好像也不无道理。

大哥去读书,妹妹有新衣裳穿,还去了侯府。好像只有她,一直在干活。

就连新衣裳,也是妹妹有两三身之后才有她的。

也高兴,却又没那么高兴。

二丫是女儿家,偶尔也会羡慕妹妹有漂亮的衣裳穿,有好看的首饰戴,也会高兴许娘子给她带回来新衣、妹妹送她绢花。

她也不知兄长去读书了,她就得要别的东西。

但听崔如英这样说,她一时之间都不知说什么了,更不知脑子里该想什么。

这样是对的吗,像是对的,又像错的。

崔大山也愣住了,他心里就没有想过这些事儿。

什么叫把大郎送去读书,二丫该怎么办,什么叫现在就照顾?

在崔大山心里,这都是一家儿女,理应互帮互助。他自认为没过多的偏心哪个,崔大郎是长子,送他去读书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只有男子可以科考,而四郎五郎还小,崔大山的期望只能落在崔大郎的肩膀上,有了钱,送儿子去读书,盼着能改换门楣。

说实在的,崔大山都没想过偏心这事儿,也没想过有啥好吃的,偷偷塞给哪一个,更没想过自己对孩子们公不公平,有没有偏向过哪个。

崔大山觉得家里也没缺了她吃喝呀。

崔大山又看看儿子和女儿们,崔如英穿得最好看,衣裳上有绣花,头上戴着漂亮的绢花,而二丫却没有。崔大郎马上去读书了,可二丫还要在厨房忙活,她比崔大郎还小呢。

想到这儿,再想到崔如英说的话,崔大山脸上有几分热,他嘴笨,不知该怎么回答崔如英这些话。

崔如英也不是乱说的,一家人相处几年,她能摸得清崔大山的性子,老实本分,较为看重儿子。

在这个时代这些算不上什么毛病,而且崔如英也觉得这个时代男子承担得更多,家里就是崔大山崔大郎干活多,什么重活累活都是他们的。就连四郎五郎,虽然年纪还小,可也管着家里的事儿。

崔如英和二丫那么大的时候,是不干活的。

平日做事,她和二丫做的算少的,崔大山和许娘子对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