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话可以闲聊。
整个府里,最无忧无虑的要数孙氏,她最大的烦恼仅仅只是蒋锦言被老爷派回长阳城拜谒先祖,这一走,只怕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小夫妻成婚不到一年,还是蜜里调油的时候,想到见不着相公,孙氏连最爱的零嘴儿也吃不下了,好在家里还有小叶子,两人摘花读书踢毽子,倒是成了一对好玩伴,至于沈御,蒋锦言前往长阳时,把他也一并带上了,这是蒋中明的主意,顾三娘见沈拙没有发话,也便默认了。
在此期间,顾二娘给顾三娘回了家书,一并而来的,还有她寄给顾三娘的一千两银子,她听说妹夫原来是蒋丞相的公子,又听顾三娘说她们搬到蒋府,欣喜的同时又很替她担忧,她们姊妹出身微寒,那些高门大户的最重出身,她是个妾室倒也罢了,妹妹却是正经的正妻,万一妹妹在蒋府受人欺辱可如何是好?怎奈她远在桐城,便是想要互相照应也有心无力,心疼妹妹的顾二娘只好把箱底的私房钱拿给妹妹,好歹不让她为银钱发愁。
顾三娘收下她二姐的银钱,又给她回了书信,她怕姐姐牵挂,只说些报喜不报喜忧的话,再者蒋府人口单纯,她和吉昌公主与孙氏都相处得还算融洽,相比先前张家那两个妯娌要好上许多。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蒋中明病倒的事,到底还是流传了出去,有人说他身患重病,怕是要命不久矣,更有猜测他已失去靖文皇帝的信任,各种真假难辨的流言逼得皇帝提前出关,趁着蒋中明不在,安氏一党告状的折子像雪花一般飞到御前,然而靖文皇帝却一律留而不发,安如海猜不透皇帝的用意,再想到前几日靖文皇帝召见蒋中明,心中难免惴惴不安,没过两日,蒋中明就精神奕奕的在人前露面,关于他重病的谣言不攻自破,就在这时,蒋中明与内阁几位次辅联名上书,提议推举沈拙出任国子监祭酒。
☆、第86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蒋中明的折子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且不说沈拙以一个小小举子之身又如何担得起国子监祭酒的重任,单说他和安妃那些说不得的秘辛,靖文皇帝将他放在眼皮底下,岂不是给自己找不在么?群臣们禁不住在心内暗暗猜测,蒋丞相为了给儿子铺路,难不成竟糊涂到如此地步?
推举沈拙为国子监祭酒,第一个跳出来大力反对的自然是安氏一派,国子监祭酒掌管太学,举凡文人书生莫不以进太学为荣,而祭酒尤为受其推崇,历代内阁之中的重臣,出自国子监的数不胜数,蒋中明的举动免不了令安如海如坐针毡。
安党弹劾的奏折短短几日便堆满靖文皇帝的御案,有指责蒋中明是假公济私,更有人将大理寺科举舞弊案旧案重提,说他早有预谋,俨然已不将当今圣上放在眼里,一时之间,蒋中明成为众矢之的,但他自是岿然不动,接连三日上书奏表,每折必是上万字,陈情他举荐沈拙的原由。
其一,国子监前祭酒李涯监守自盗,上下同流合污,如今的国子监急需一股清流,方能安抚天下的读书人。其二,满朝文武百官,觊觎国子监祭酒之位的人不在少数,然而弊案刚过,众人都是有心无胆,而今并无合适人选。其三,他自认举贤不避亲仇,沈拙师从大家谢柏,放眼四望,学识能跟其相比的无出左右。
不服沈拙的除了安氏一系,心存质疑者大有人在,沈拙资历空缺,他若是做了这国子监祭酒,那也不是朝廷选□□的人材,只是蒋中明指派的亲信而已,安如海甚至公开讥讽蒋中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蒋派却道,国子监祭酒最紧要的是德行和学问,太/祖皇帝偶遇乡野书生邵远东,被其学问所折服,于是诚请邵远东出任国子监祭酒,邵远东感念太/祖皇帝恩德,为朝廷选出无数人材,后世的贤臣郭槐,傅伯安皆是邵远东的学生,他死后,太/祖皇帝亲赐‘文忠’二字封号,若当日太/祖皇帝一味的看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