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1 / 2)

可不是美么,这玩意儿以后几乎要灭绝了,还有个别名,叫牢底坐穿鸟,据说就是因为长的太美才导致灭绝的。

她是真怕徐知安下次给她带回两只黑白团子来,毕竟,据本地人说,那个皮子绝好,肉也好吃……几百年后,也变成了牢底坐穿兽,可想而知其中的原由。

果然细思极恐。

玲珑有些心虚,看也没多看那些已死的不能再死的彩雉,更没心思和贺嫂子说什么羽线,低头匆匆出了厨房。

天都黑了,有雪,亭里冷的很,大家便在堂屋里围住火塘而坐,徐知安说了些山上的情势,还算顺利,如果今年冬天的雨雪不打扰,那三条山路很可能会在前底修至江边码头,不过天势不由人,如今也只能赶在开种前修好就行。所幸粮食足够多。山民们能吃饱就不惜力气,应该会快的很。

不过要治理好南浦,只修山道还不行,得行教化,使汉民不歧视山民的野蛮,使山民对朝廷生出归属感,使各族山民不起冲突,不做匪,不附逆,不叛乱……

所以,第二件事,得建书院。

南浦的读书人少,也就几家大族子弟才有书读,州里又没书院,于是那些人家便将子弟送入成都府或是渝州府,还有些去了贵州府,无论考绩如何,他们都不会回南浦州来。

见过山海之大,就不会眷恋于小小一偏乡僻壤之地了。

徐知安看向玲珑,玲珑只懵了一下然后秒悟:“你打我大兄的主意?”

不等徐知安回答,她便沉吟着说道:“倒也不是不行,大兄的道在于教化,教化之道,就该在教化不明的地方施行方显其道之大用。不过大兄如今不能前来,他要赶京试,京试过后,无论成绩如何,你若诚邀他,他必会来的。”

但,只维?^一人,还是不成的。

徐知安遂又看向徐郎君――

徐郎君一哽。

“……我?”

徐知安微点头,说道:“还有你那些五湖四海喜好游山玩水的好友们。”

蜀中是天栈,又有天府之国之称,山水之秀,一辈子都看不尽,也不须他们多留,只停留三五年就好。

徐郎君撇过脸,不应声,他行事再不拘小节,也没落到在亲儿手底下做事的地步,真要如此,他一辈子的脸都要扔了,岂不怡笑四方?

规矩呢?体统呢?

87. 粮田 刁吏

徐郎君没说应, 也没说不应,晚上回书房到底写了十几封信,天一明, 就打发人寄出去了。又说他不做教谕,只是等天气暖和之后,到各处转一转,或有闲心兴致时, 就给周围的孩童教几个字罢了。

这已经是他最后的骄傲了。

家里几人皆偷笑,转过头又一本正经的与他说了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类的闲话, 他便再没抗拒了。

按徐知安的计划, 修路、治吏、教化、抚民, 他作为一州之府必要做的事,或三年五年,或十年八年, 总得将一地治理好,才能出蜀往别处去。

玲珑听他如此说,便知她们得在这里住些年头了,罢量一回,又觉他此行虽属清明之相,是为能官之治, 到底因时代格局所限,不那么爽利。

当然如今也不能苛则他必要有极爽利之计划才叫人痛快,南浦民生之艰难繁杂,处理起来又极缠手,各方若勾缠起来,他行事必被束手束脚,即使报了一翻好心做事, 未必就能顺意做成好事。

这样的计划在如今,已是治理之上佳策略了。

玲珑又左思右想一回,重将“粮田”二字写给他看,民以食为天,粮田的事,就是百姓心里最重要的事,其中的重量,甚至超过人命的重量。

南浦田少,是相比较于其他平原地带而言,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