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2 / 3)

问题。

况且,徐知安又向工部尚书提议,先将新农具的使用者换成“以工代赈”的灾民们,数量这样大的农具,只靠工部及各地的零散铁器铺当然冶制不出来,那就由官府牵头,将各地守卫所弃置淘换下来的废旧兵器与百姓家的旧农具融了,用模具浇铸出一批新农具来。如此,人力有了,器物有了,灾粮可做工粮,三者俱全,则可做些实用之事了。

官府可以决定的策略,费些心思就能做好,再不好也比年年不变要好。

那靠百姓们自己预防遵守的办法该怎么办?这东西不能强制的,强制出了问题,就是官逼民反,是要掉脑袋的罪责,谁敢担下这个罪责?安抚灾民不容易,可使饥民生乱都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所以,此事还得斟酌。

教化民众比治理民众要难的多。

难也得做。

这事,官府不好出面,那就请百姓们熟知且任赖的人来做。

每个地方都有几个有名望的读书人,有些人在朝为官,有些人在野为山人,让这些人写上几折关于防疫防灾防虫害的戏,交由各地戏班子传唱,不须几年,民众大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正遇了事,也不至于慌头慌脑全无主意。

启民智与教化,不必全依托于书院,天下读书人才占了几成呢?多是浑浑噩噩的普通百姓,他们唯一能得到信息的方式,就是看戏。戏里说谁是好人,那么百姓们就认定谁是好人,戏里演说哪个是坏人,哪个在百姓口中,便会声名狼藉。

将这一法子托于戏班子,可比城门口贴告示的法子有实用多了。

若在平常,徐知安这样挺戏班子,必会被人诟为“沦为下流”,但此时,谁也不敢说,就算是觉得徐知安此计荒唐的人也都一声不吭。他此时风头正盛,若说他一句不妥,必会引来许多人口诛笔伐,若坏了名声,可得不偿失。

先冷眼观他做事吧,做成自然好,若做不成,到时再与他计较也不迟。

这般样,徐知安便又变的忙碌无比,有时会直接歇在工部,几天都不回来一趟。他顾不上回家来,又怕玲珑担心他,就打发平湖回来,将他做的事,都说与她听。

“以工代赈”的统策文书已发放下去了。

农具的图样及炼制铸浇的法子也随之送去了灾区。

戏折子还在写,这才是真正为难的事,那些才子们能写来风花雪月,写来王候将相,写来江山更迭,朝局时事,偏就在这事上为难住了。

写一折,不成,又写一折,又不成,再写一折,还是不成……前前后后写了十几折,头发都快揪秃了,还是没写出令自己满意的剧本来。

玲珑听的无奈搓脸,就几句顺口溜或打油诗能解决的事,为啥就硬是整不出来呢?

68. 计划 柔奸之法

京里的七月是一年里面最热的月份, 徐知安的官服里还穿了一层布衣,每次下职回来,布衣的前后都是湿的, 必要洗一回澡,再换上宽松舒服的夏衣。

东侧屋窗前置了一口大海瓮,徐大船早上摇着辘辘将海瓮装满水,晒到后晌, 水正好温热了,可供一家人洗漱之用。

因为要常去各处工坊看农具工具的制作情况, 一张俊脸被晒成了麦色, 回家来换了衣服, 就见脸与脖子一黑一白,手与胳膊也是一黑一白,很喜感。

玲珑在家只穿松江细布做的衣服, 剪裁的略宽松些,有闲时的话,在会袖口绣几丛花,只图省事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绣,甚至连腰带都不系, 就图凉快。

书房里不透风,闷的很,吃过晚饭后,两人就坐院里说话。

京里夜空高远,抬头就能见漫天星斗,晚风凉爽,流萤在菜园子上上下下的飞, 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微光。最好莫过于,京里蚊虫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