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景曜都没想到还能有这发展。一想到以后别人一扒拉永嘉帝的用膳清单,发现还有辣条,萧景曜总觉得怪怪的。
这些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笑一笑也就过去了。萧景曜看着各地收上来的税,笑着问永嘉帝,“如今看来,还是闵州那边直接收税银来得方便。”
永嘉帝也点头,“等百姓们种上了土豆玉米和红薯等物,其他地方也将赋税折算成银子来交税。这样百姓轻松,官府也轻松。只一点,地不能荒,粮食一定要足。”
萧景曜自然点头同意,食指在桌面上敲了敲,这些户籍数,明显有猫腻。有的地方又没碰上灾年,户籍数却一年少过一年。
只能说,这些人很有勇气,有那么多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还没学乖,现在又在数据上动手脚。难不成真的觉得自己动的手脚天/衣无缝?
萧景曜深深叹了口气,没有灾年,户籍减少,大概率是少了的百姓成为了隐户,不在朝廷的户籍记载之中,自然也不用交税。他们名下的田地,也成了别人的,这些别人,都是有免交税特权的,当然不用再交税。
长此以往,朝廷收不上税,隐户百姓依附于人,不在朝廷的户籍之中,哪怕是被主家强占了田地,逼迫他们卖身为奴,卖儿卖女,他们也无从逃脱。
官府和百姓都没落着好,有人却两头吃,将自己吃得油光水滑,脑满肥肠,是朝廷的另一种类型的硕鼠。
萧景曜将这些有猫腻的地方指出来给永嘉帝看。永嘉帝当即沉下了脸,“朝廷给他们的俸禄还不够多吗,他们拿着朝廷的俸禄,享受着当官的好处,竟然还不满足,还要收隐户!”
第120章
萧景曜不动声色地翻账本, 耐心地将这五年的账本全都重新查了一遍,将所有错漏之处都整理成册。
户部本部的官员看到萧景曜查账本都出了一身冷汗。没办法,萧景曜那个抄家总督的名头实在太响亮。当初, 萧景曜的成名之战就是当巡查钦差去往各州查账。现在成了户部尚书,众人再次看到萧景曜动账本,不管心里有鬼还是没鬼的, 背后都是一阵凉意。
想想萧景曜往日的战绩,一查账, 查出来的从来都不是什么小事情,拔出萝卜带出泥, 指不定就要殃及到他们这些小池鱼。
心里有鬼的就更不用说了, 恨不得现在能有颗后悔药给他吃下去, 回到几年前, 就算别人给他再多的好处他都不会配合别人在账目上做手脚。
在做账这方面, 谁能比萧景曜更厉害?早些年落马的那些贪官, 哪个不是做假账的好手,逃过萧景曜的法眼了吗?动过手脚的官员现在就是后悔, 每天都战战兢兢的, 生怕萧景曜哪天突然变脸,让人将他们打入大牢,然后熟练地给他们安排上抄家流放套餐。
有人灰心丧气之下,已经着手安排让家眷离京,或者是单独送走某一个孩子,给家里留一两个血脉。
萧景曜却一直按兵不发。不是萧景曜不想发作,而是这里面的水, 比萧景曜想象中的还要深。深到什么程度呢?哪怕是永嘉帝,也不能一下子莽过去, 将这帮团体全灭。
因为这是触及到了整个官员阶层利益的大事。
隐户这种将自己名下的田地都挂在别人名下以求避税的行为,萧景曜简直不要太熟悉。当初萧景曜中举中进士,萧家本家也有人提出想把他们名下的田地都记在萧景曜名下,然后给萧景曜交点租子,只是萧景曜没有答应。但朝中这样做的官员,绝对不少。
官员名下都有可以免税的田地,或者说,只要有功名在身,就能享受到部分田地免税的待遇,只是田地免税数量多少的区别。
按照大齐的律法,秀才名下可以有三十亩免税之田地,举人一百亩,进士能免税的田地更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