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景曜,怎么又是你?你是真的走到哪里都不忘抄家大业啊!
决定了,抄家总督的名头就送给你了,不谢!
萧景曜这时候在闵州开批/斗大会。
这帮官员犯下的罪行,还有活口。萧景曜便让愿意露面的受害者当众痛斥狗官草菅人命,边哭边说自己一家的悲惨遭遇。
人心都是肉长的,百姓虽然民智未开,却有着最朴素的是非观,也跟着受害者流泪,不断痛骂狗官,甚至拿东西开始砸邓书棋等人。
邓书棋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被自己轻贱的平头百姓如此欺辱,想高声对萧景曜说士可杀不可辱,但在百姓们愤怒的目光下,邓书棋等人一个字都不敢说,甚至第一次对这些他们看不起的愚民心生恐惧。
那是民怒。
萧景曜让百姓们将自己心中压抑的委屈和愤怒发泄出来后,整个闵州全部归心,老百姓们奔走相告,说总督大人确实是青天大老爷,他们活了这么多年,就没见过这样真正站在老百姓这边的好官!
而后,萧景曜根据四大家海上走私的记录,算出了海上贸易的利润,又写了份奏折给正宁帝,要在早朝上商议的,中心思想就一个――
你们看看这个海上贸易,它的利润又大又香,与其让地方豪强占了便宜,伤害百姓,损朝廷利益而补自己,不如让朝廷来赚这笔银子!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咱们开海禁吧!
搁以前,萧景曜这个奏折一出,跳出来反对他的官员不知会有多少个。
现在嘛……大家看看朝堂上空出来的位置,纷纷保持了沉默。
提前解决掉会反对的人,不愧是你,萧景曜!
第102章
朝堂上一片寂静。
最终, 还是现任御史大夫许季陵坚强地站了出来,义正辞严道:“海禁乃是太/祖当年定下来的规矩,祖宗之法不可改, 若是因为这些蝇头小利便置祖宗家法于不顾,太/祖泉下有知,当如何看待陛下?”
正宁帝稍稍迟疑。
一般来说, 御史都搬出祖宗家法了,这场经就有得辩, 还胜算不大,毕竟那边已经抢先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对着皇帝在内的所有人指指点点。皇帝若是不够铁血冷酷, 很难招架住这一招。
官员们也不是铁板一块。有的人心里也是不赞同开海禁的, 这一波人的数量也不算少。甚至内阁中也有人心思浮动, 对萧景曜这个提议并不赞同。
他们倒不是为了什么祖宗家法, 而是事情一旦有变动, 就会产生无数新问题,到时候出了岔子, 正宁帝肯定不会有事, 但事情闹大了,总得有人背锅。就好比每次有什么天灾,比如京城地龙翻身等大事,内阁的阁老们就得上折子乞骸骨。奏折中还得把自己给骂一顿,说自己德不配位,以至于天降灾祸,请陛下让他告老还乡, 让有德者居阁老之位。
虽然正宁帝不一定会真的准了他们的请罪还乡的奏折。但万一呢?大家辛辛苦苦几十年,好不容易有了现在的地位, 萧景曜一通胡搞瞎搞,要是成了,最大的功劳属于萧景曜。要是不成,最后萧景曜也扛不住这么大个事儿,还得阁老们来收拾这个烂摊子。这样对自己弊大于利的事儿,想让阁老们全都支持萧景曜,那真是做梦比较快。
官场规则,做多错多。先前有了规定在,你萧景曜瞎蹦?Q什么呢?老老实实在闵州当几年总督,回来就能进内阁,还这么瞎胡闹,真以为自己入阁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呢?这海禁要是搞不好,萧景曜别说进内阁了,带着全家一起进天牢都有可能。
说不准就得同被他抄过家的那些官员们一样,带着一家老小去菜市场,整整齐齐上路。
年轻人还是太浮躁,想不通这里头的弯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