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日陛下召见他之后,朱涵便一直思考该如何办成这场差事。

作弊自然是行不通的,所有的试卷在收卷之后便已经糊名,批阅试卷的翰林学士又不归他礼部管辖,何况,他们几乎个个都有真才实学,在这些人面前瞒天过海,是不可能的。

不过朱涵倒也想到了一个主意,他知道此次会试的名单,寒门子弟的数量必然是不大好看的,但数量不可更改,名次却可以。

若是会试第一名的解元是寒门子弟,也可令陛下舒心许多了。

只是此事何其之难,历届的会元很少出自寒门,毕竟会试可不比殿试,全看一人文章才学如何。

然而天下士子千千万万,京城独占八分,世家官宦子弟如同过江之鲫,又有哪个寒门之流能够力压读书簪缨之族,让众人心服口服呢?

几日过去,批阅试卷的进展也加快了不少。

此次担任科考出题和阅卷人的翰林院学士都有些资历,像是王静等近年才入翰林院的新人当然不在其列。

在专注沉静的氛围中,整个屋子里,只能听得到翻动纸张和笔墨砚台碰撞的响声,就在这时,忽然听到一声赞叹响起,不禁惹人注目。

众人望过去,看到是罗青的时候,更觉惊奇。

原来这位负责点评试论的学士罗青乃是泰安一年的状元,素来颇有才名,虽然比不上吕朔这样天纵奇才,但在一并文人之间也是声名不小。

他在试论上,眼光向来毒辣,极少有让他耳目一新的文章,更遑论发出“璧坐玑驰,沉博绝丽”这样的感叹。

实在让人想象不出,这到底是怎样的文章。

几位考官纷纷凑过去来看,也赞叹有加,这篇文章果真义理充沛,全篇无一丝赘言。

开篇直言“向使文帝无此仁,则为欲而不为道,为伪而不为得.......”,这是从反面的角度,从假如文帝无此仁来说文帝的道德仁义,让人实在是眼前一亮。

一位考官爱不释手又读了几遍之后,不禁笑道:“此子若是其他并无错处,必能在前列了,只是不知是哪位高才,在座的各位可要猜上一猜?”

这是每次漫长的科考中,多日苦闷的闭关生活唯一的乐趣了。

虽然翰林院学士们大多都过着悠闲的岁月,平日里要么研讨诗文,要么编纂书籍,但他们也并非对朝野上下的消息一无所知。

每年汇聚京城的试子有很多人会提前赶过来,想方设法地拜见他们,当然不是为了打听今年科举的题目,而是为了求得他们的青睐。

毕竟会试的斗争何其残酷,英才汇聚,谁又能保证自己在考场上一定能够发挥出色,入考官的眼,不如先呈上自己最为得意的文章诗作,若能让考官眼熟几分,也有不少保障了。

所以翰林院朝中最清贵之处绝非虚言,每次考试之前“请谒者如林,献书者如云”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然而众位考官此时看着眼前的试卷,实在是想不起来呈递到自己府上的哪篇文章可以和眼前的字体对得上号。

倒是有一人猜测道:“此人莫不是前段时间在京城大出风头的孔修?听说他文章有独步天下的美誉,想来便是他了。”

另一人却道:“我看不然,孔修的文章我见过,他行文也喜欢剑走偏锋,但文辞上波澜老成,颇有大家之风,不像此篇辞气还有几分清丽之感。”

众人又猜测了几个名字,可还是不能确定此人来历。

罗青也毫无头绪,这时他注意到一旁的张胜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过,不过看他神情,似乎已有定论了一般。

见罗青看过来,张胜笑而不语,回到了座位上,他刚才翻阅卷子的时候,看这考生的笔触虽然陌生,但处处透露出一点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