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脆脆无所谓地笑笑,“巷子本就是众人过的,咱们图便捷占了道儿是理亏,给人家赔礼是应该。瞧着最后的褥子被裹都搬回来了,我让婆子上街面上买些米粮吧。”

王二麻子点点头,“北屋安置还是按照你的心意,你去瞧瞧吧。这北屿县我是头一回来,出去认个眼熟。”

庆脆脆说好,便进了北屋去收拾。

虽说这宅子是为了落脚,前后大约就住半年,但是她不愿意将就。

东家要去看,秦大郎必然陪在跟前。

院子不一会儿就静下来,庆脆脆和两个丫头在屋中安置,也没在意辰光,等到一切妥当的时候,外边已然天色昏黄,不大的院子中都是自灶间飘出来的饭菜香味。

这当口,外边敲门声起,王二麻子和秦大郎也回来了,手里大包小包的,有点心干果、肉脯卤味、茶饼粮食等。

将将好把小院缺的东西都补上了。

虽是匆匆搬家,可婆子做饭并不应付,交付给了银子,做出好一桌丰盛的饭食。

二进院子,两个婆子在一进门的下人舍住着,守门应声做些粗使的活。

二道门北屋便是老爷夫人的住处,谷雨和立夏住了东边的前后套,西边的空屋子前堂做饭食处,若是有管事或者亲戚来便住在南舍或是西屋后堂。

人口简单,自然过得惬意,也腾挪顺当。

桌子正中是一口小陶锅,里边是熬炖了一下晌的羊肉块,上桌时候刚放入滚刀块的红萝卜。

鲜肉笋片,鸡肉山菌菇,荷叶包饭,熏肚肘子,还有两三碟子时鲜嫩蔬。

王家自来规矩并没有那般苛刻,和秦大郎也不分桌而食。

饭桌上说了些北屿县的风土人情,又提起些明日要拜访人家的情况。

来到北屿县的第一日就这样过去了。

隔了百里,连吃食上都有了分异。

庆脆脆还是头一次喂两个孩子吃黄米糊糊,“立夏说这是北屿县养孩子常喂的东西,谷子熟了用石碾子磨成面,然后熬出油,就跟咱那边的米油一般,说是这东西养胃气,能补元气。”

补元气也不知什么意思,反正对孩子是好的就行。

瞧瞧,长生妞都比往日多吃了小半碗呢。

王二麻子将闺女黄糊糊的小嘴擦干净,“本地的谷子是从北地采买回来的,说是从陕州桃城一个叫米脂县的地方。”

“米脂县?这名字倒是挺新奇的。”

“那也是有讲道的。说是地有鎏金河水,沃土千里宜种粟,米汁淅如脂。”

庆脆脆看他,“你了解的倒是真。今儿去县里打听了不少呢吧。”

王二麻子解释道:“家中不是有红糟鱼,本地米是一种价钱,我就想着看看这地方的米价怎么样?”

庆脆脆愣一下,好半晌才领悟他的意思,“你是想在这地方再盖上几间工坊?”

被点明心思,王二麻子索性把自己的想法说出。

“脆脆,咱们来这里是为了把泥滩和岩滩的生意做起来。但是有了出货,再折返送回花溪镇上,费的是时间还有人力成本,还不如就在本地盖工坊运作了。”

庆脆脆顺着他话往深处想。

若是这一处有工坊,好处确实是多。

但是这就意味着生意又要从头开始,不过有之前的经验,他们必然会少走很多弯路。

若是能行,是肯定能行,到时候他们夫妻两个必然忙得焦头烂额。

之前光有海货生意,两人便时常分离,各自照管一处。有了两个孩子这两年,才终于交付出去很多事项,但是多了不少麻烦。

而且,他们来北屿县,便是因为江州海禁并没有开放,铺子里的生意已经停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