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百分”,乙等分为“八十至九十”,以此类推。
这样细分,一篇文章里,哪里得分都有相应批注,或是格式严谨、或是立意扣题、或是文辞优美、又或是字迹工整,每一项都分析了之所以这些文章能评为“甲等”或“乙等”的原因。甚至还有反面例子,为何写得不好评了“庚等”也有对照。
而且,评卷人在旁还有署名。
言辞激烈直白批注得最细致、评卷的字都快比文章更多的是姚博士,另一类言语温和多有鼓励的是姜博士。
和姚博士的毒舌一脉相承却又更言简意赅懒得多写一个字的是林闻安。
旁人或许不知,但耿灏因家世卓越的缘故,知晓不少国子监各位博士的资历与内情。
姚博士、姜博士年轻时都是关在考院里出过科举试题的,如今两位老博士都已致仕,不再任国子监博士一职,但是……还有比科举出题人更令人信服的评卷批语吗?
至于林闻安更不必说,他只要站在那儿,便足够令人信服。只不过,耿灏看了他评卷的那篇策论,嘴角便无言以对地抽了抽。
姚姜两位博士,阅卷时不仅是评分,还会仔细写明哪里好哪里不好,叫耿灏看了还是很有感悟的。
这林闻安呢?他批卷除了评分,批语只写“好”“尚可”“差”“极差”“累赘”“病句”“错字”“一塌糊涂”“不如拿去烧火吧”。
耿灏看完深吸了一口气,默默翻了过去,决定遇到他批的便不看了,毕竟毫无价值!
这人怎么回事!好生可恶!
第二节便大多都是讲题、练题,最后分了个“专项突破”,一堆密密麻麻的题目,还专门附了一本范文作为答案。
他看了眼,那些“答案”竟然都是林闻安亲自下笔写了,姚博士和姜博士为他批注的。耿灏惊愕地算了算,他竟为这本“三五”,一口气写了十余篇的范文!
他看得眼都直了,虽未细看,他从字迹与批语便知这林闻安写得一定很好。不是,爹不是还与他说过军器监忙得很,这林闻安日日都熬到宫门闭了才归家吗?事务如此繁杂,他怎有这般多时辰写这些?怎么,独独他一日有二十四个时辰吗?
耿灏写一篇策论起码要两三天,有时想不出如何破题,能抓耳挠腮十余日……正这么想着,他忽然发现这些范文底下不仅有林闻安的署名,名下还对应着署了日期。
一看,十余篇,他只花了两日便写完了。
耿灏:“……”他跟他拼了!!
回想起那冷淡的死鱼脸儿,耿灏更嫉妒更生气了,但这本书他还是爱不释手地看到了最后。
半个时辰后,他终于读完最后一页,也长叹了一口气。他将这本书捂在胸口,神情都有些恍惚了,不住地喃喃自语:“好像真的懂了。”
以前先生说什么他真是怎么都听不懂,既不知为何要如此写,也不知为何要那样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