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1 / 3)

我从第二卷 快收口的时候开始具体规划第三卷大纲,50天里做了11版的大纲,一版一版地推翻,一版一版地精进,最后呈现的战争反间戏份、林俊戏份、贺若戏份基本全都是当时新想的,几乎每更新一次我就大纲就会有一个细微调整,并且我也诚实地把这些调整变动全接住了,继续埋伏在后文中。

在写第三卷 之前,我真的以为我会写不出来这一卷,因为我感觉我二月份的时候我已经把自己的身体推到极限了,应该是变不出时间了。

后来我发现我真的太小瞧身体的智慧了,尤其是大脑,人的大脑真的是太聪明了,要不是难了它一下,我都不知道它还能反应这么快。时间真的不够用,那拿一个小时当三个小时使。最开始我先定模型,把故事的五条主要线索抽出来,给它们编号,做出三个故事层,12345按照合理逻辑排序,然后做出三次循环,这样每次写什么都不会漏,也不会卡文,因为我知道下面应该写什么,看起来结构也漂亮。

(哦,我说我第二卷 写的不好,也是在说我结构不好。读者可能看的时候不是很能敏锐地发现这个问题,就像去看房子,除非非常懂行的一般是看不出房子承重墙、梁木行不行的,只要作者的软装内置一系列操作足够成熟,读者就算隐约感觉哪里不对,也关注不到这个问题。但打个别的比方大家应该能明白,如果一本小说,它有好角色,好对话,好剧情,好的背景设定,感情充沛,倾尽心血,但是整体看完感觉却不好,那就是它结构有问题。而某些大热文,看起来是有好角色,有好对话,有好剧情,emmmmm,其实也不一定是,但它的结构一定是好的,作者充满技巧地欺骗住了读者的眼睛。)

然后我几乎尝试了所有方法节约时间,每半个小时让自己的脑子跳出来一次,宏观观察一下,不必要继续耗时的内容砍掉,应该短写的长写了砍掉,每天做一次全盘整合,归纳主题,重建分支,全盘联想,明确今天写了什么,确定明天要写什么,自己如果累了就给自己提一个假设小问题,专注写这个小问题的答案重新回到状态,把篇幅的预估用时和实际用时全部记录起来,一遍遍了解,检测,再一遍遍探索、优化。就类似在跑一个代码,我知道我的代码有点大,但是我只要迭代速度够快,我还是能快到飞起。

然后在我一系列的努力下,我三月份其实是比二月份轻松的,我肉眼可见的自己在频率、速度、效率上不断地加快,自己的大脑在这个领域越来越聪明,哪怕用复杂点的策略,加工过程也是越来越快,并且是难度越大,效能越快,越来越轻松。我想说,身体真的是个无穷无尽的宝藏,如果不是当初把这本的最初设定设定成【日更】,可能我都不知道自己能刺激出这么多的潜能。还有那些写了很多年的大佬,说自己一个小时三千字,我现在觉得人家很可能说的都是真的哈哈哈哈哈。

然后可喜可贺的是,三月份我终于不用给自己打鸡血了,晚上比较平和的时候是去看《教父》哈哈哈哈,我挺喜欢那个电影的,人物关系和剧情快让我盘包浆了,每次多了解一点我就感慨一次导演真厉害,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真的是非常、非常的了不起。

嗯,后记要写完了,其实写这个好像跟我故事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哈~

大家可能看了一堆莫名其妙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我也曾经很久地认为创作是感性做工,没办法量化衡量,坚决抵制流水化输出,但是这本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思维改变和进步,并且我觉得我这些弯路和尝试是有一定分享意义的。我说一下自己的坐标点,二十五岁上下,刚刚过完生日,或许有很多比我年纪小一点,或者同年龄段的人,工作和学习生活方面压力很大,总有工作总是做不完,或者难题很多这种,考虑培养一个兴许爱好却抽不出时间,那我觉得我这个还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