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是我会说,还是郎君眼光好,瞧得上的东西都是些好物。”

那丫鬟笑了笑,道:“这是俺们少爷与你的赏钱,待东西送到了宅子上,自有人与你结账。”

“多谢姐姐。”

康和接下银子,沉甸甸的,少说也一两有余,心中忍不得想当真是想什麽来什麽。

范景捧着茶汤碗过来时,那轿儿刚走。

康和见着范景与他端了茶,端起一口便吃了大半,擦了下嘴,将得的一角银子拿与范景:“咱这些东西都有去处了。”

“教将才坐轿的一并买了?”

康和点了点头。

范景捏着银子,眉心却紧了紧,道:“卖贱了。”

康和笑了起来:“这是给的赏钱,人让送到宅子去,到了再结钱给咱。”

范景不免意外,他倒是晓得城中富贵人家有打赏钱物的习惯,湘秀在大户人家里头做事,便常有得赏拿回家来。

只他还是头一回遇这样的事。

心头不免有些生奇康和究竟是如何巧言哄得富贵人家给了赏钱的。

“哪里要我多说什麽,人家自有买山货的主意,与他几句便利便给了赏钱。到底还是咱俩今日运气好,碰见了个出手大方的富家子。”

康和说罢,收拾了东西:“咱俩快些送过去罢。”

范景应了声,两人带着山货按照那少年说的位置寻了去,到了阔气的大宅门口,康和瞧见牌匾上题得宋宅二字。

他们是从侧门把东西送进去的。

大户人家的人倒是客气,请了两人进门还倒了茶水吃,不过于价格上却不如那小郎君好说话。

宋家灶上有专门采买的人,市场上的菜肉一应价格如数家珍,由不得人辩弄甚么价格。

一张嘴就知是老手:“盘计过秤这些山货值当个三贯钱。”

过来前,康和便问了范景他们的东西值个什麽价,清点下来按照市场上散卖的价格算,便是不溢价也能卖个三贯两百钱,过年涨点儿价的话,如何也能奔三贯五百钱去。

但若是拿去李大官人的食肆,按照那边收货的价格便只能得两贯五百钱的模样。

他们食肆一年四时都只给一个收货价,好处便是秋时好猎捕不会贱价,但坏处便是冬月过年也不会因此涨价。

不少猎手也有心眼儿,晓得他们铺子的习性,便在秋时去卖,冬月改别家。

可李大官人食肆有宗儿好,便是秋时先收那些老客的货,新面孔通常还是要遭压价。

范景不擅钻研,便一直都在李大官人那处卖。

康和心头有了数,这厢听管事妈妈客气的给这个价,瞧着也是有些想照着收货价格来买了。

他不多乐意,小郎君给的赏是一回事,他们转头压价又是一回事了。说不准这头压低了价格,扭头报去账上就是外头散卖的年价了,从中能捞不少呢。

若是往后要常来常往,康和倒是乐得做这个人情。

但宋家少爷也是一时兴起要吃山货,又非府上要常买来吃,下回再送山货来,人家未必买账。

既是一回买卖,还是紧着自个儿更好。

他笑道:“妈妈,您这个价便是压咱了,这时候外头哪样东西不跟那春笋似的冒尖儿的涨。也是小郎君诚心要,否则我同夫郎再外头多受会儿冻,街市上热闹,东西也好卖。”

“就是有剩,也有老主顾肯收。”

管事妈妈瞅了康和一眼,见是个能说会道的,便让了些价出来:“料想你们送来也辛苦一趟,再同你添两百个钱,也教你们好回家过年。”

康和听得这价,心头愿意做些退让,算上小郎君给的赏钱,如何都是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