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听还有这样的事儿,眼珠子一转,劝苏洵说:“爹您才去《国风》那边没多久,这么快提出换地方怕是对不住欧阳公的推荐。”

苏洵想了想,觉得苏轼说得有理,便歇了这念头不再多提。

苏轼劝好苏洵,回院子里和王弗说了一声,大摇大摆地抱着酒寻王雱去。他目前的职务和王雱没什么交集,因此都不晓得王雱最近又捣腾了新东西,听他爹那么一提他肯定得掺一脚啊!

苏轼和王雱熟悉得很,见面就把酒开了,倒满两杯和王雱抱怨:“你说你,有好玩的事也不叫上我,要不是我爹回家后提了一嘴,过几天就要和其他人一起挤破头了!我不管,反正你得给我留个位置,我也要一起搞这个报纸!”

王雱哪能让苏轼讹上自己,坚决不承认自己把苏轼忘了,有板有眼地说:“那肯定少不了你,毕竟你当初读个信都能分析出一本书哪些内容是我写的,让你来把关再适合不过了!我是想着准备停妥之后再寻你说这事儿!”

苏轼听了便高兴起来,洋洋得意地与王雱说起自己忽悠苏洵的事。

王雱送走苏轼后给王安石写信,毫不犹豫地把苏轼卖了,趁机自夸一句“您看看,和苏子瞻比起来我真是好儿子啊”!

作者有话要说:  王大佬:我儿子当然很好,等我写信和老苏得瑟一番!

*

震惊!

甜甜春中午就更新了!!!

忘了加注释:

北宋技术人员相关:了解自论文《北宋科学和技术活动参与者的构成》

第一九七章 和你不同

随着新一期《国风》刊行, 筹备中的报纸也进入了不少人视野里, 有人赞同自然也有人反对。

欧阳修的文章里提到,这报纸上重内容不重形式, 行文上要求深入简出,不能用典过多, 不能一味追求文章优美。

总之, 只差没直接说“这上面的文章最好能写到人人都能读懂”。

这可就踩了一些人的敏感点。读书是清贵之事,并非人人都能读, 像沈括和王雱他们捣腾那些图多字少的书就很不符合他们的追求。

集贤院中也针对此事展开了一场讨论,主要辩手仍是王珪和冯京。

王珪文风秀丽, 行文严谨,当知制诰这些年里朝中大半正式公文都出资他的手,显然是个制式文章的老手。他的观点是文字不能过于粗浅直白,否则有辱斯文!

若是换做从前, 以王珪的性格断然不会和人争辩这些,可惜王雱这小子太气人了,故意踩着他的观点来反驳, 气得王珪捋起袖子开始据理力争。

冯京则认为刊登到报纸上的文章应该以务实为佳, 倘若全都追求制式文章,追求词藻优美, 如何能起到报纸的用处!

冯京从前就写过一首诗:“孔子之文满天下, 孔子之道满天下。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为饿夫。”意思是只学了孔子文章的人飞黄腾达,真正按照孔子所说的话去做的人却沦落到要饿死。对于一味地追求说漂亮话写漂亮文章这种风气, 冯京是非常不满意的!

双方谁都没说服谁,最终只能由参与讨论的集贤校理苏颂挑了个折中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质胜于文就显得粗野,文胜于质就显得虚浮,文质均衡、不偏不倚才算君子。做人是这样,写文章也是这样,过于粗浅流俗的文章不能刊出、过于追求形式的文章也不能刊出!

王雱每天尽责地记录着每一个人的观点,整合成可以付诸实践的创刊章程。他在意的不是内容与形式之争,而是集思广益搞个新闻法出来,免得到时候报纸内容弄得乱七八糟!冯京和王珪的观点差异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