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许多“不可言说”的证据。他记性好,哪怕韩琦与蔡襄把账目抹平了,他也还记得不少。当官家如他所愿再次提出迁都时王雱自然没有再干看着,他持着朝笏出列,开始了第一次正儿八经的朝会发言,为迁都之议摇旗呐喊。

这一次,众人终于直截了当地感受到王雱这个被台谏敬而远之的邪乎玩意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了。王雱先是若有似无地擦着边指出一片问题,这些问题都若有似无地与朝中不少人有干系,若是深究下去,往后朝会上就得换一批面孔了,许多人通通得去海南岛吃海鲜!

接着王雱话锋一转,表示只要迁了都,不仅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还对大家都有极大的好处。当然,大家都不是想要好处的人,两袖清风,高风亮节,从不贪图功名利禄。迁都主要是对百姓好,对朝廷好,对大宋的将来好,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可以共创美好大宋!

司马光听了王雱一通话,感觉,自己这女婿还是很有当谏官的潜质。若是让王雱到台谏去,怕是没别人什么事了!

赵概这个资深台谏官员倒是很淡定,因为他早就分析过王雱那些折子,充分了解一个事实:只要王雱想动嘴皮子,其他人都闭嘴吧,绝对比不过的。

作者有话要说:

千钧一发!!!!!

第一九零章 反对意见

相比赵概他们的平静,许多人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谁把这小子放进来朝会的?讲不讲究朝会基本法了?你一个人把话全说了, 让别人怎么接话?

瞧瞧这些话都是什么意思吧:是要忍痛戴高帽还是含泪流放外地, 您赶早选一个!

瞧着王雱生嫩的面孔, 不少人瞬间想到很多东西:首先,王雱是范仲淹的学生;其次, 回忆一下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和韩琦曾一起主持新政, 这几年也一直传出书信往来,由此可知范仲淹和韩琦关系不错;接着,王雱科举那年是欧阳修选中的, 欧阳修和韩琦关系也很不错;再有,王雱是赵概举荐去三司的, 赵概和韩琦是同年,关系密切得很!

由此可知, 在背后指使王雱干这些事的人肯定是韩琦无疑了!

就是这个韩琦, 一路开绿灯把王雱早早放进朝堂来!记得上回清旧账时韩琦还表示“只要账目平了,往后再不追究”, 实际上却是在这里等着他们!

韩老匹夫, 你真够狠!

往常辩驳得很欢的反对者这一次出奇地安静,毕竟这次是官家正式提出来, 韩琦这个宰相又第一个表示赞同。他们要是敢和以前一样提出反对, 这厮怕是要放王雱出来咬人, 坐实王雱刚才提到的那些“隐晦问题”!

许多人看向王雱的目光带着几分惋惜:好好一个三元及第的状元郎,才入朝廷就被韩琦当枪使,太可怜了。

倒是还有一个人当堂和王雱提了不少迁都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人是翰林学士兼开封知府冯京。冯京现在好歹是开封知府,真要在他任上把都城迁去洛阳肯定得在史书上记一笔,所以不管支持还是反对,他都得提出点符合他身份的观点来,要不然往后指不定会有人说他不作为!

冯京一站出来,众人顿时打起精神。

王雱是嘉祐二年进士,三元及第得了状元;而这冯京是皇佑元年进士,同样也是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只是自王雱及第之后,众人提起状元便时常会想到王雱,鲜少再想起同样名扬一时的冯京了。

冯京长得也是姿容秀美,当初才入京就被外戚张尧佐等人相中,要绑了他做女婿,都给冯京拒了。后来冯京发妻过世,冯京续娶了富弼的长女。没过两年富弼长女便因病去世,他又续娶了富弼另一个女儿,被人戏称为“两娶宰相女”。

一边是韩琦选的王家状元,一边是富弼的状元女婿,所有人免不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