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家门前, 王雱抬头看去, 瞧见旁边宅院的门吱呀一声开了,身着春衫的司马琰跟在张氏、司马光身后走了出来, 十三四岁已是少女最美好的年纪之一,只须带着浅笑站在那儿,便已是春日之中最美丽的花儿。

王雱上前朝司马光、张氏执了晚辈礼,朝司马琰露出个显出酒窝的笑, 这才转向虎着脸站在一旁的王安石和搂着小妹喜极而泣的吴氏。

见他爹一脸“考中了就考中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严肃表情, 王雱张开手就给了他爹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喜滋滋地说:“爹,我可比你厉害多了, 你那会儿才排第四,我一下子中了状元!”

原本看王雱一路镇定自若、斯文有礼的模样,周围围观的百姓们还以为他是个少年老成的小天才,这会儿见王雱欢欢喜喜地抱住他爹才发现这是个实打实的少年郎,年纪小,性子活泼!

瞧见王安石脸上的稳重表情轰然崩裂,想把儿子给推开,又觉得这个时刻父子之间理应有个这样的拥抱,犹豫之间眼眶已经红了。

儿子有出息,当父母的哪能不高兴,只是不愿意表现在脸上让旁人看了去而已。

即便眼眶隐隐泛热,王安石还是强自镇定地教训:“这都当进士的人了,还这么不稳重,叫人看笑话!”

王雱松开了王安石,去抱了抱他娘,然后又抱抱他妹。

王雱到家不久,道喜的人就陆陆续续登门。近年来科举改成两年一轮,状元几乎年年有,可十四岁就得了状元,还是三元及第,绝对是从古到今从未有过的先例!

接下来王安石少有花大钱请了同僚、友人去樊楼庆贺,王雱这个状元郎却不得闲,得去参加为期十几天的公款吃喝。

最开始的一场琼林宴摆在城东的琼林苑,官家会亲自摆宴与新晋进士们同乐,再玩点击鼓传花哦不,曲水流觞之类的风雅游戏,争取每个人写点好诗在官家面前刷刷脸。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因为年纪比较小、模样十分俊秀,被选中当琼林宴的“探花使”。

照理说王雱年纪应该是最小的,长得也出众,也当得上“探花”之名,可这探花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琼林苑中寻到好花献给状元。

王雱都没仔细了解过琼林宴的事呢,一听到这些习俗脸色就有些不好。这探花使献的花,是要给状元戴上的,没错,就是给戴头上。

宋朝士人们爱戴花,还爱戴大红大紫的花,王雱见苏轼兄弟俩在礼仪官的指引下兴冲冲地去挑花,表示一定会挑大的、挑鲜艳的,脸都有些绿了,和绿绿的新官袍相映成趣。

更可怕的是,官家特派的画师郭熙很快到了,一见到王雱就仔仔细细地观察起来,准备等会儿把状元郎画得认真些。

一想到自己得戴着那大红大紫、个头还贼大的花被画下来,王雱就觉得人生无亮。

王雱趁着苏轼兄弟俩走远、其他人又没围拢上来,主动凑上前和画师郭熙打招呼,神神秘秘地和郭熙道:“先生,我也颇喜爱画学一道,前些年习得一种外邦画技,可惜天资有限,苦练熟年仍不得其道,不知可否和您讨教讨教?”

郭熙听王雱这么一说,谦逊地表示自己不通外邦画技,但愿意见识见识。王雱当场掏出支随身携带的炭笔,在纸上刷刷刷地给郭熙展示起来,什么构造啦、比例啦、线面啦、透视啦、明暗啦、特征特写啦。

郭熙看着一张简易的写实画像迅速在王雱手底下成形,画上的人画得惟妙惟肖,竟连每一根头发丝都像真的。

郭熙本就是个醉心画学之人,乍然看到一种新画技顿时有些痴了,接过王雱手里的炭笔躲到角落摊开画纸飞快写下王雱刚才说的一些要诀,接着铺开另一张纸认真地尝试起来。

苏轼、苏辙寻了花回来,王雱正与沈括他们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