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排在佃户家中,免了往来辛苦。

王雱很是嫌弃水田,躲一边迟迟不想干活,后来被梅尧臣推了下田才认命地和苏轼一块插秧去。

两个人看看彼此的农民打扮,都一阵唏嘘,苦中作乐地比试起插秧速度来。

哪怕要比试谁快,王雱还是很看不惯苏轼为了求速度不插整齐,时不时还要把苏轼插下去的秧苗给拔出来重插。

苏轼一阵无语:“你这样折腾不会把它们给弄死吗?”

王雱两世为人都没种过地呢,被苏轼这么一说顿时停下了折腾的手。

当然,他是不可能认错的,当场就改成用言语折腾苏轼:“你就不能插整齐一点吗?”

苏轼懒得理他。

王雱决定放弃和苏轼呆一块,改为跑去和沈括玩耍。

沈括约莫是小时候病多了,没什么朋友,现在是个话痨,给王雱科普起他们正在种的秧苗:“这稻种是从福建那边弄来的,叫占城稻,耐旱,高产,是沿海路从占婆那边弄过来的。你知道占婆吗?它和我们隔着交趾,整天被交趾欺负,可惨了。早年占婆就沿着海路过来与我们大宋交好,占城稻也在福建推广开。当年各地大旱,真宗皇帝派人去取了稻种到各地补种。官家在景祐年间还专门在后苑开辟一处宫殿,专门用来试种占城稻……”

王雱耐心听完沈括的科普,再看向沈括同样插得不整齐的秧苗,最终选择另找一个一起干活的小伙伴。

梅尧臣在一旁看着王雱从这边挪到那边、从这块地挪到那块地,身边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最终停在韩忠彦身边,和韩忠彦维持着同样的节奏一起插秧。

梅尧臣踱步过去一看,发现两个人插的秧苗间距一致、十分整齐。

梅尧臣:“……”

怪不得这小子写文章提出统一标点呢,肯定是因为看稿子时看到来稿的标点千变万化,叫他看了不舒坦!

梅尧臣踱步回去和杨直讲说了这事,摇头道:“年纪小小的,臭毛病真多。”

监生们下了几天田,一个两个都累得蔫耷耷。好在范仲淹也怕他们把学田糟蹋光了,回头赶不上补种,五天一到就把他们撵回了国子监。

经过这么一次实践活动,监生们读书卖力多了,约莫都已经看出自己不是种地的料,没退路可走!

国子监这边还是轻松的,最近各地的秋闱佳作传到京城来了,青州那边的文章极好辨认,由里到外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土味儿。

王雱看了,没羞没臊地跑去和范仲淹感叹:“您看看,这都谁给折腾的啊!”

范仲淹横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