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啥?
一场滔天的风浪,像这样被李玺和魏禹暂时压下了。
只是暂时。
龙武军连夜行动,将涉事之人一一抓捕,刑部与大理寺联手审问,拔出一连串“萝卜”。
皓月也没闲着,后招很快就来了。
腊月二十四,河北道突降大雪,北境诸县房屋倒塌,数千百姓被埋在了大雪中。
腊月二十五,剑南道山体滑坡,百顷茶园尽毁,无数茶农损失惨重。
腊月二十六……
腊月二十七……
真真假假的消息如雪片般飞入长安。
河北年年下大雪,朝廷早有应对之策,剑南道的茶园虽毁了,好在没有伤到人,都能解决。
然而,在有心人的散播下,百姓们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仿佛天都要塌了。
有人提到了“天降祥瑞”,还有人说到了小年夜的那出戏。
越来越多的人私下里偷偷议论,是不是上天示警,怒于圣人杀兄弑父,不配为君?
紧接着,私下里的议论搬到了明面上。
再后来,原本没被人重视的一则小道消息渐渐流传开来戾太子有一个遗孤尚在人世……
太极殿。
李鸿不怎么端正地坐在龙案后他已经接连三天没有好好休息了,实在没法坐端正。
六部长官、龙阁宰辅们围坐成一圈,每个人案头都放着一撂纸张,写着各种方案。
魏禹和李玺陪在旁边,听的多,说的少,有什么要紧的会认真记下来。
渭南郡王几次插嘴,提到坊间流言,想问问李鸿如何解决。
当年的事他们这些老臣最清楚,根本不是百姓们猜忌的那样,再这样传下去,圣人的名声就毁了。
“圣人,这种事就得尽快解决,越快越好,须知三人成虎,一旦流言散播开来,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李鸿头都没抬,“不是已经散播开了吗?”
渭南郡王急了,“就算您不顾自己的名声,也要想想大业的根基啊!”
“大业的根基在这里。”李鸿点点案上的折子,沉声道,“眼下最重要的是河北道的万千灾民,是剑南道茶农的生计!流言的事,以后再说吧!”
渭南郡王怔住了。
六部官员也怔住了。
借着出恭的机会,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凑在一堆说小话。
工部尚书感叹:“没想到圣人如此心怀百姓,从前是我着相了!”
此前,他看似中立,实则更偏向旧臣和门阀一派。他以为李鸿打压门阀是为了剔除旧臣,掌握权柄。
户部尚书王征,就是王荣荣的祖父,看向吏部尚书萧愈,“萧尚书怎么看?”
萧愈捋了捋胡子,隐晦道:“我家三郎同福王交好,就算我不想站福王,子孙也不会听话。”
王尚书点点头,“我家荣荣亦然。”
三个老狐狸相视一笑,默契地达成某种协议。
眼瞅着就到除夕了,然而,从宫廷到坊间丝毫没有过年气氛。
朝臣们在忙碌。
百姓们在紧张。
仿佛有一场大祸正在逼近。
李鸿在太极殿熬了三日,魏禹便陪了三日。
看着他们疲惫的脸,李玺飞身上马,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了。
百姓们不是猜疑吗?
那就让他们知道,朝廷都在做什么,圣人都在做什么,他的书昀兄为何连觉都没得睡!
一张张皇榜贴遍长安,送往洛阳,随着邸报传到各府各州各县。
皇榜上没有一句客套话,只清清楚楚地列出了大业立国以来各地遭的灾,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