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哥儿被亲爹断了巨额零花钱,每个月开始从赵书良手里领个十两八两的月钱,头几个月他不大习惯,好在他手里积蓄不少,在贤妃的耳提面命之下,那些不必要的抛费慢慢都戒了,他渐渐也能习惯。

他自家少花钱倒无所谓,反正他吃穿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宫里,笔墨纸砚都给他备得好好的。如今宫里哪个宫人和内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不给打赏就不好好办差,他的开支也一下子降了下来。

最让庆哥儿头疼的是他的慈恩堂每个月需要一大笔开支啊,学生们每天吃喝、笔墨纸砚,先生们的束脩,月考奖励,一个月至少也得二三十两银子,他的零花钱全部填进去都不够。他能有多少积蓄呢,怕是也撑不了太久。

庆哥儿抓耳挠腮,跟四皇子诉苦。

“表哥,慈恩堂快要办不下去了。”

四皇子十一岁了,行事越发稳重,也更加惜字如金,“你先撑一撑,以后每个月我也给你添一些,学生们的饭食不能克扣。”

庆哥儿点点头,“我知道了。”

许多事情,庆哥儿不知道,但四皇子知道。三姨夫的走私船挣了许多银子,但去年并未往京城里多送,还是如往常一般。贤妃从来不瞒着儿子这些事情,既然要争,就不能稀里糊涂的,要知道自己手里有哪些筹码,筹码怎么用也要心里清楚。她们母子能依仗的人里,最重要的就是严大人和三姨夫。

四皇子原来觉得三姨夫可能有私心,但近来赵世简把赈灾的事情远远本本告诉了严文凯。严文凯等人觉得有些可惜,这么多银子没了,且又没得个美名。

四皇子心里想得完全不一样,三姨夫舍得银钱,不要美名,这是心里装了百姓,这样的人,才值得君王重用。

因太子未立,景平帝不偏不倚,时常会给几个年纪大一些的皇子们说一些掏心窝子的话,党争不是不可以,朝堂里若无党争,帝王就要危险了。但那些只顾着党争不管江山社稷的人,一定不能重用。四皇子知道,若有了太子,父皇只会跟太子说这些,故而他十分珍惜眼下的机会,景平帝说的话,他都牢牢记在心中。

赵世简今年送的银子少了,四皇子等人活动也渐渐不如去年宽裕,但四皇子心里仍旧很高兴,三姨夫把银子都散给了百姓,这才是父皇时常说的,真正的国之栋梁。

听说孙子的学堂如今缺银子,赵书良慷慨解囊。赵书良这一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改换门庭、光宗耀祖。他自己没达成这个目标,但他儿子实现了,这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骄傲。如今儿子把孙子交给他照看,孙子小小年纪就知道在外面办义学,又给他的老脸上贴了不少金。

赵书良的骄傲都来源于自家的儿子孙子,如今孙子缺银子,他二话不说,立刻掏了自己五百两私房银子交给庆哥儿,“缺银子不跟阿爷说,找别个作甚。慈恩堂一定要办下去,不能砸了咱们家的招牌,你只管放心,我以后每个月给你二十两银子,你尽管去办。”

赵书良最不缺的银子了,赵世简以前每个月都给了他许多孝敬,如今虽然私船停了一大半,少谁的他都不会少了赵书良的。一个月不给不给,也有百八十两。赵书良养两个姨娘和两个女儿,一个月也就十几两银子的事情。剩下的钱,他自家留一部分,再贴补贴补赵世崇。庆哥儿以前比他手面还大,他就没怎么管他,只看着他不去赌坊和青楼那些乱七八糟的地方就可以。

庆哥儿摸摸头,“多谢阿爷,我正在发愁呢,如今有了您和表哥的支持,我还怕什么呢。”

赵书良笑道,“这才是对的,有难处了,要及时跟阿爷说,一家人齐心协力,什么事情办不好。”

赵书良对小儿子在外头做的事情知道一些,他一向信任小儿子,不管他走私也罢,当散财童子也罢,赵书良从不置喙,每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