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4 / 5)

。那位老宫女鬓边都有了白发,年龄似乎比庭芳母亲还大,容貌也远比张夫人见老。老宫女脾气很不好,严厉得甚至有点不近人情,几个新手没少挨她的骂。姑娘们背地里发牢骚叫她“老姑婆”。庭芳想着老宫女斑白的头发,倒是挺同情她的,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进宫的,她究竟在这宫里呆了多久?她脾气那样怪僻,大概也是闷出来的吧?一个女子,孤零零的在宫中伺弄花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几十年过去了,花树枝繁叶茂,春风一吹就鲜花盛开,可是当年鲜花一样的人儿不知不觉就像风中残烛一样随时都有可能熄灭。庭芳害怕起来,她以罪臣之女的身份孤零零一个人来到这大明宫,会不会有一天,她也在这宫中熬白了头发熬得性格大异终于孤僻内向看谁都不顺眼起来?

皇帝终于回了久违的大明宫,他激动得浑身颤抖,像梦游一样,半天才渐渐清醒下来。皇帝吩咐大摆庆功宴载歌载舞宴请群臣论功,李晟排第一,浑瑊第二,皇帝又大加赏赐,衷心感谢这些忠臣良将为兴复大唐所付出的汗水。后来遇上休假,皇帝也经常摆这样的庆功宴感谢这些为他浴血奋战的将军们(还好这位皇帝知恩图报没在酒里加什么料或者在庆功楼里放上一把火什么的)。

皇帝庆功宴上的群臣大多兴高采烈,唯独王保家心急如焚恨不得快点结束,他的心早就飞到庭芳那里去了。跟他并排而坐的李惟简也有点心不在焉,大概也在惦记着他媳妇儿呢。

好不容易等到庆功宴散席,出了大明宫,街上月光如水,酒足饭饱的功臣们骑着马在月光下慢慢溜达,大伙儿笑着挥手互道晚安。王保家却没那个心情踏月徐行,他急急赶往张府,叔叔出了事,还不知道庭芳和婶娘的日子该有多难过呢。

保家赶到张府的时候,发现府门上贴着封条,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会是这样?难道庭芳和婶娘也跟着叔叔连坐了吗?保家只觉头顶嗡嗡作响,眼前发黑,待他意识过来,自己已倒在大路上了,天地似乎还在旋转。保家毕竟是太年轻了,没经过什么风浪,也没有什么人生阅历,当他知道张光晟遇难的时候,他只担心庭芳会伤心会难受会痛苦,甚至都没考虑过前人所说的“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完全没想过庭芳也有可能会跟着出事,一直到自己回到长安,发现张家更多的悲剧,他才开始追悔莫及。

第六十四章 风住尘留香 [本章字数:2594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16 13:28:03.0]

狂欢了大半天,所有文武大臣都喝得飘飘然的,大伙儿心满意足地纷纷向皇帝告退,曲终人散后,皇帝渐觉意兴阑珊,他慢慢站了起来,王淑妃抬手做了一个手势,宦官、宫女慌忙纷拥过来搀扶,皇帝摆了摆手,说:“朕想随便走走,散散心,静一静。爱妃,你跟着朕东奔西走劳累了大半年,也真难为你了,今夜就不必再侍候了,早点歇息吧。”王淑妃行礼告退。皇帝走出延英殿,宦官、宫女们远远跟在后面侍候着。

天色已黑,月朗星稀,皇帝深深吸了几口气,闻着夜风中的花香,落寞的心情竟然好转不少。皇帝背着手,到处慢慢转着。虽然乱了大半年,大明宫雕栏玉砌依旧,草木也照样繁茂。皇帝叹了口气,如果他也能像这些草木一样不受外界任何影响就好了。别人不知道,他自己清楚,经历那么多磨难,他已不是当初的那个他了。以前的他锐意进取一心建功立业名留青史,就是不能搞出个“建中盛世”来,哪怕弄个“建中之治”也好啊。结果一场军变,他的抱负他的宏图似乎刹那间就被击了个粉碎,连带着“建中”这个年号都跟着倒霉起来,于是就有了另一个年号“兴元”,新的年号看着虽然挺吉利的,可是,他还有信心让大唐重新兴旺起来吗?

夏夜的风吹在身上凉凉的,挺舒服,夜风送来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