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弯腰去开食盒,光晟忽然焦急无比,连声恳求道:“李将军,看在过去同僚的份上,请你,请你照顾一下我的妻女。”
李太清连连点头,辛家琪倒像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一般讷讷道:“张叔叔,我对不起您。”
光晟摇了摇头,安慰道:“家琪,别这样,你没有什么对不起我的。要怪也只能怪造化弄人,是我张光晟命该如此。”
辛家琪更加难受起来,光晟看着这个年轻人痛苦的神情,长长叹息一声,慢慢道:“家琪,这个世界太复杂,变数太多。你是性情中人,不懂得算计人,真遇到什么事情,还需仔细掂量三思而后行。别太冲动了。”
辛家琪低头道:“叔叔,我记住了。”
光晟摇了摇头,又叮嘱道:“家琪,如果有什么让你为难的有违你平日行事准则的变故,不管有多大诱惑,不管有多少理由,你最好不要去做,一旦做了,就不能犹豫不能回头,一定要咬牙坚持到底。明白吗?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辛家琪含着泪点头,他脸上神情既有困惑更有痛苦,显然并不是很明白光晟的话。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体验个中滋味。有许多错误,尽管前人有过惨痛的经验教训,尽管身边有人告诫有人劝慰,可最终还是要亲自犯过才能明白那是不对的,或许,这就是人生吧(注:“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据说就是成语“一不做二不休”的来历,是一个所谓的反贼用生命换来的教训。在流传的过程中却被曲解,甚至成了许多人做恶事的借口,我小时候看评书,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话:“一不做,二不休,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舍不出孩子套不住狼”。真是恐怖,虽然“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是张光晟临终前的话,虽然张光晟是唐史上的反贼,但他本性并不坏,道德品行甚至可以称得上高尚,绝不比史家赞不绝书的“李令公”差。我相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所以张光晟的本意绝非教人作恶)。
第六十三章 风住尘留香 [本章字数:2972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16 12:41:30.0]
皇帝收到了一连串的捷报:李晟收复长安、朱泚西逃,浑瑊收复咸阳。皇帝激动得浑身热血沸腾,老天保佑啊,经历了那么多劫难,他终于熬出头了。当然,皇帝并不知道李晟收复长安是张光晟做的内应,虽然如此,他也并没想过张光晟非杀不可,天下动荡不安,他几次差点性命不保,整天东奔西逃的,张光晟做事又低调,皇帝甚至没意识到这个人也造了他的反。
皇帝终于翻了身,刚听到胜利消息的他因为太过激动竟然泪流不止,衣袖都当手帕用了,皇帝哭得一塌糊涂,身边随从们都害怕起来。糟了糟了,皇上这不会是高兴傻了吧?皇帝哭着哭着,忽然又仰天狂笑起来,侍候他的人都给吓了一大跳,皇帝高举双手挺起胸膛仰天狂呼道:“祖宗有灵社稷有灵苍天有灵啊!”
疯狂半天后,皇帝渐渐冷静下来,又走回临时御书桌前兴致勃勃神采奕奕翻看奏章,看着看着,他又头疼起来。因为他的两位重臣给他出了一个难题:李晟和浑瑊的奏章中提到了同一个人,一个曾经杀了许多回纥人给他惹来大麻烦却又差点被他遗忘的人,那人也是跟随朱泚造了他的反的一个逆贼张光晟。李晟列出许多庄严的理由,力主张光晟非杀不可。而浑瑊却替张光晟说了不少好话并请求皇帝宽恕这个反臣在迫于无奈的形势下委身于贼的罪行。皇帝皱着眉把两位重臣的奏章左看一遍,右看一遍,究竟该怎么处理这个张光晟呢?说实话,皇帝对张光晟不忠于他的行为很感不满,但并没想过要杀掉他。当时天下那么乱,造他反的人那么多,皇帝差不多已是虱子多了不怕痒、死猪不怕开水烫了,造反的人多如牛毛,再多一个张光晟好像也算不了什么。他早已下旨赦免那些接受伪政府官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