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3 / 4)

氏成为安忠志。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忠志跟田承嗣一直都是安史贼军的先锋官,安忠志曾经率领二十多人劫持了河东知留后事兼太原尹杨光翙,因为怕杨光翙被误伤,太原一万多军士只能在后面跟着,像是给安忠志送行一样,眼睁睁看着他们的长官被安忠志劫走。等到贼军头儿史朝义大势已去之际,安忠志见风使舵向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投降,杀人放火整整八年的他,投降后竟然因祸得福被仆固怀恩举荐为成德节度使。因为安禄山祸乱天下,饱受战争之苦的代宗皇帝听到“安”这个姓氏就头疼,安忠志降唐后,代宗皇帝就赐他国姓李,给他改名李宝臣。

光晟从青年时起就跟着哥舒翰、王思礼来中原平叛,所以非常熟悉李宝臣的根底,真没想到他随手救下的这个青年,竟然就是李宝臣的孙子。李宝臣死后,他的儿子李惟岳想继续做成德节度使,因为朝廷决定削藩,不同意让他像他老爹一样在河北当土皇帝,李惟岳于是举起了叛乱的旗帜,不过他没有老爹李宝臣那么好命,很快就被自己的下属王武俊干掉了,王武俊把李惟岳的弟弟李惟简和他的母亲一起用囚车送到长安来交给皇帝惩处,用李宝臣家人的鲜血来铺垫自己的荣华富贵之路(王武俊跟李宝臣还是亲家,他的儿子王士真就是李宝臣的女婿,王士真的夫人跟李惟岳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姐弟)。

李惟岳的弟弟李惟简被押到长安后,皇帝却没有下杀手,只是把李惟简关押起来了。这个张瑾作为李宝臣的孙子,覆巢之下,怎么还留有完卵呢?张瑾怎么就没有跟着李惟岳遭受池鱼之殃呢?光晟心里这样想,口里就问出来了。

张瑾本来没打算让光晟知道他的身世,不料还是被光晟猜破,光晟虽然知道了他的身份,对他却很客气,似乎并没有要把他抓起来送给皇帝去邀功取宠的意思。张瑾心中感激,也就不再隐瞒了。“我二叔在叛乱之前,我舅爷爷曾竭力反对,可惜忠言逆耳,二叔什么也没听进去。舅爷爷见他无法阻止二叔倒行逆施,他害怕二叔的叛乱会招来灭族之灾,就请二叔把我的父亲送到东平去跟我姑姑团聚。我父亲是我爷爷的大儿子,因为是庶出的,所以没有什么地位,不能继承爷爷的家业,他在二叔叛乱之前就去了东平,恢复了张姓,做了李纳的营田副使,因为他离开了河北,也就侥幸逃过了这场灾难。”

“所以你三叔姓李,你却姓张,不知道底细的还真难猜到你们是一家人。”光晟喝了一口凉开水,将口里的点心咽了下去,问道:“你刚刚说你爹去东平和你姑姑团聚,那么你姑姑应该是嫁到东平去了吧?你爹一到东平,就做了李纳的营田副使,莫非你姑姑的丈夫就是李纳?”

张瑾苦笑道:“真是什么都瞒不过你。也罢,反正我这条命也是你捡的,你要拿去邀功请赏,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停顿了一下,又毅然补充道:“李纳确实是我姑父,他的夫人跟我爹是一母同胞的兄妹。”东平是淄青节度府的大本营,李纳就是去世了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的儿子。李正己死后,李纳像李惟岳一样要求继承老爹的节度使之位,也像李惟岳一样举起了叛乱的旗帜,李惟岳已死,张瑾本来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的,倒没想到他姑姑就是李纳的夫人,那抓住他也可算是抓住一件奇货了。

光晟怕张瑾紧张,他拍了拍张瑾的手,安慰道:“放心,我绝不是乘人之危的小人,就算要抓你,也要等你伤势好了、恢复了体力再来抓你。”

张瑾却不大在乎,他叹了一口气,说:“我一出生就做了一个逆贼的孙子,安史之乱结束,我好不容易摘掉头上那顶逆贼的帽子,二叔又开始叛乱,这逆贼的帽子只好继续戴着。如果一个人可以选择出生,我真想生在长安,即使是做一个穷小子,我也还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可是现在……”

光晟安慰道:“你这么年轻,又没有跟着你二叔叛乱,应该也没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