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没能力改变光晟,只有暗中垂泪。
八月,太原传来辛云京病逝的噩耗,光晟虽然早就知道辛云京身体状况不佳,却也没料到他辞世这么快。辛云京待他,虽然不像王思礼那样情深意重,两人也是惺惺相惜,关系密切。光晟骤然听到云京逝世,心中也十分难受。
光晟不知道的是:辛云京临终前,遗表举荐光晟代替他为河东节度使,表章还没有送到长安,皇帝已派了宰相级别的大臣王缙出任河东节度使。
王缙本来是太原人氏,太原王氏是唐朝最显赫的一个家族。王缙做宰相时,不修政事,整天跟皇帝讲佛论禅,大谈因果报应,偏偏当年造反的两个贼头儿安禄山、史思明都是死在自己儿子安庆绪、史朝义手里,恰恰应证了佛家的因果报应论,于是安禄山、史思明的死就成为几位宰相元载、王缙、杜鸿渐等人讲佛的“事实依据”,仿佛平定安史叛乱不是军队苦战的结果,而是他们求神拜佛的功劳,搞得皇帝也跟着不问政务,热心于求神拜佛,开道场,建佛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信佛,大小朝臣也都跟着信佛。
王缙出任河东节度使之前,河北的卢龙节度使李怀仙被他的下属朱希彩、朱泚、朱滔联手干掉,朱泚、朱滔兄弟拥戴朱希彩为卢龙节度使,紧邻卢龙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闻讯,立即率兵讨伐朱希彩,声称要给李怀仙讨个公道,实际上是想趁机兼并卢龙,卢龙、成德两支军队大战两月,结果李宝臣被朱希彩打败。河北骚乱不止。皇帝就派王缙出任卢龙节度使,企图宰相出马就能镇住河北的骄兵悍将。
王缙到幽州,朱希彩率领全副武装的卢龙军出城,客客气气迎接他,王缙不敢发难,他没那个胆在朱希彩的地盘上把朱希彩推下节度使宝座自己坐上去,只好就坡下驴上奏朝廷加封朱希彩为卢龙节度使,让朝廷承认河北的既成事实(原卢龙节度使李怀仙就是当初安史之乱临近尾声时用史朝义的脑袋做投降礼物的那位贼将,要给李怀仙讨个公道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实际是向辛云京投降的那位贼将安忠志,这家伙本是奚族胡人,天宝年间,河北一位名叫张琐高的将军认他为儿子,给他取名张忠志。张琐高死后,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见张忠志骁勇善战,也认他做儿子,给他改名安忠志,安史之乱结束,安忠志降唐,皇帝讨厌“安”这个姓氏,就赐他姓李,再给他改名李宝臣)。
张光晟安置好代州事务,前往太原悼念辛云京时,新任命的节度使王缙也早到了太原,王缙知道辛云京曾经举荐张光晟为节度使,所以很忌惮光晟,对他十分倨傲无礼,大摆节度使的架子,光晟虽然有所察觉,但是不明白这位节度使跟他有什么过节,况且王缙似乎跟整个河东的军官相处都不大和谐,他也就没往心里去。
王缙一个书生,又喜欢谈经论禅,确实跟整个河东节度府的将军们都合不来,很多人都不服他,不过河东节度府的官员一向遵纪守法,所以也没人敢公开反对王缙。河东不像河北,河北的四个藩镇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名义上是朝廷的边防藩镇,实际上都是独立的小王国。譬如河北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自从仆固怀恩死后,他不但不向朝廷交纳赋税,反倒像强盗一样雁过拔毛,不论是朝廷的物资,还是官员们私人的财物,只要经过魏博,他一概截留(只有郭子仪的东西他不敢动,不但不动,还要派兵帮忙护送,免得在他的境内出现状况。许多人说田承嗣这样做是因为郭子仪德高望重,但笔者认为更多的可能性是因为郭子仪掌握着大唐几乎半个天下的军权,田承嗣那么狡诈的人,当然不敢轻易去摸老虎屁股)。
王缙也知道河东众将对他阳奉阴违,背后都想看他的笑话,他就开始琢磨如何竖立威望,费尽思量,最后决定拿两位最骄悍的将军开刀。他宣布接到朝廷的诏书:命令王无纵、张奉璋率领三千骑兵前去驻守盐州防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