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走上前。

康熙三十六年

绥安随同出征准噶尔。

一举成名。

完全就是个杀将。

在噶尔丹总算伏首平定准噶尔时,认为准噶尔就算这次平叛过后降了会乖顺一段时间。

但准噶尔内有诸多部落,就算平和,也只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和,以后定会反复,降而复叛,到时候朝廷再度西征会耗费不少粮草人力。

就有人说继续征战所耗费的也需要不少的粮草,既已经成功平叛成功没必要再继续下去了。

要不是这回绥安在其中表现相当亮眼,是天生的将才,早就说毛头小子懂什么了。

当时绥安就说,不需要耗损额外的粮草,也有办法继续打下去。

以战养战。

要以战养战,要供给整个军队推进战争的话,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掠夺,屠杀。

最终大军班师回朝,独给绥安留了一只几千人军队,就让他用以战养战的方式尽可能的清理一下准噶尔的人口。

而他显然要完成得超乎人的意外,狠辣完全不输于老将,如同打猎般的推进,剿灭牧民和农民数万,男丁一律处死。

如果碰到大批的牧民来降,他则不会让人立刻剿杀,而是分批运往内地,再全部处死。

以一种从容又狠辣的方式在尽可能的剿灭准噶尔部落,用各种方法削减着人口数量。

当初三十二年那场绥安年纪还不够,没赶上。

像这样的部落众多的地方,最常发生的就是降而复叛,一个大势已去的噶尔丹都能让他们复叛,说明骨子里就是反复的,不做绝,单单只用和亲的方式维系,就会给以后留下更多的后患。

如果说先前只是崭露头角就说明他是天生的将才,那后边的以战养战,无疑就是有杀将之名的白起和功冠全军霍去病的结合体。

一样的年轻,就从只是一开始带他去征战主要是见见世面,让他扫尾剿灭点部落,结果最后把愣是把西蒙诸部清剿干净了。

赐封大将军王。

却一点没人觉得这是因为皇后的儿子,皇上多有看重,才会建功比其他人容易,只要表现不错,这赏赐赐封就能给到位。